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乡土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乡土研究 

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日期:2018-12-14  新闻来源: 本站   浏览[6083]

  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战略部署,亳州已启动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工程。在安徽中医学界,有“北华佗、南新安”的说法。汉代名医华佗的故乡是亳州,新安医学则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中医药大省,这片土地有中医诊疗的丰富典藏,也带来中医药制造的兴盛,并逐渐赢得世界的瞩目。


  清乾隆朝以后,道光、光绪两朝先后纂修《亳州志》,对芍花的记载渐趋丰富。道光五年(1825年),时任亳州知州的任寿世主修《亳州志》,“药类”下列有“赤白芍”,其注曰:“名将离草,尔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以芍药名,有草芍药、木芍药二种。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其实芍药作为药物应用的历史,可远溯至约成书于战国的《五十二病方》,从(道光)《亳州志》记载可知,亳州当时的芍药种植已颇具规模,且以“药芍”为主。
  明清时期,亳州已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中药 “药都”,不难看出当时的亳州药市已很繁荣。在当时特定条件下,医药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中草药为主,药业的发展,促进了药材业的发展。如今,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白芍占全国总产量的60%。
  如今,亳州正在推动当地现代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6.3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30.5万亩。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药业工业企业161家,医药制造业全年累计实现产值342.1亿元,同比增长29.6%。从中华药都迈向世界中医药之都,未来可期。
 
千年药香润古城
  早在东汉末年,随着神医华佗种下第一块药圃,亳州便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经过时间的发酵,形成了厚重、深邃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千年药香润古城
  今年5月,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万亩芍花似火红,这里正在举行以“芍花”和“养生”为主题的亳州市文化旅游节,场面火爆。 “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在把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互相借力,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提升了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亳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神医华佗的故里,早在明代就被称为 “中华药都”。如今,亳州在做强中医药产业的同时,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打造“传承+”托古创新制好现代中药
  华祖庵位于亳州市区永安街,门头不大,里面别有洞天。建于唐宋年间的华祖庵,由庙祠、故居、古药园和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组成,占地1.3万平方米,庵内种植曼陀罗、芍药、白术等多种中药材。“三国演义中出现的‘麻沸散’,就是华佗从曼陀罗中提取出的主要成分。”华祖庵负责人方亚亚介绍,从东汉末年起,亳州人便有了种植中药材的习惯,明清时成为享誉全国的中药材集散地,全国多地在亳州都设立有中药材交易场所,最为著名的就是山西、陕西药商在亳州的会馆——花戏楼,至今仍保存完好。《药典》上以亳字命名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这四味药带上“亳”字的,方为医家上品。
  古人为亳州奠定了“药都”的基础,今人用创新擦亮了“药都”的品牌。今年2月,亳州市本土药企、济人药业生产的疏风解毒胶囊,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疏风解毒胶囊的原配方正是源自古方——“祛毒散”,该方共有六味药材组成。之后,济人药业与国内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将原来的6味中药增加至8味,使得该方在疗效、安全性、质量标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多次被国家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抗甲流中成药。“现代中药若想获得较大的发展,一定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济人药业董事长朱月信说,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今人有义务保护和发展好,要建立现代科学的中医药体系,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目前,济人药业又承担起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基于中医典籍的肺系病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的新药研发项目。
 
依托古方进行创新研发,让亳州药企快速崛起。位于亳芜产业园的斯力泰集团,几年前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饮片厂,在投入数百万元对经典名方进行深度研发后,该集团推出拳头产品“斯力泰”胶囊,很快受到市场认可,2017年,企业实现销售总收入3.9亿元。在斯力泰集团院内一角,建设了中医药传承文化展示馆,展示了各种中医药器具、药学典籍等,在办公楼大厅内,《本草纲目》《中药饮片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药典随处可见,药凿子、药碾子等中医传统工具整齐排列其中。 “在传承中前行,要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到企业的血脉中。 ”该企业董事长马峰说。
 
推动“养生+”展现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中医药文化之所以深邃和引人入胜,由于其充满了辩证法,是可以解读万物的法则。 ”亳州市五代家传中医、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夏克平老先生告诉记者,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华佗在用药、用针治病的同时,还根据五种鸟兽的动作,按照五行说创制了“五禽戏”,用于养生。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原黄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关节不利的“重腱”之症,有医者授人“乃制之舞”,以利导之,这是远古气功的萌芽。到东汉末年,华佗根据先人经验,首创五禽之戏。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虎鹿熊猿鸟,分别对应人的肾肝脾心肺,又与水木土火金一一对应。”夏克平说,华佗五禽戏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后,引发一股养生热潮,国内不少人来到亳州学习五禽戏,一些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
  在亳州,五禽戏被列入党政事业单位的“工间操”,大中小学的“课间操”,每年药博会期间,都有万人齐练五禽戏的表演,颇为壮观。今年4月,省教育厅下发 《关于在合肥地区部分高校试点推广健身功法五禽戏的通知》,从五月起,由亳州市选派优秀五禽戏教练员,分两批在中科大、合工大等十三所院校开展五禽戏推广活动。
  在亳州,另一种养生方式也备受推崇——药膳,相比喝汤药,药膳更容易被人接受。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魏宏灿教授介绍,1800年前,就有了传统名菜“曹操鸡”的记载,它用酒、天麻、杜仲等18味中药材配料,经涂密、油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相传被曹操所喜,所以被称作“曹操鸡”。
在亳州大大小小的酒馆饭店里,都会有一两道拿手的药膳,亳州药膳既追求形式美,又强调食物与药材的配伍,口味绝佳,有名的药膳有药桂焖甲鱼、双甲锦囊鸡、桔梗辽参汤等。近年的药博会期间,亳州都会举办药膳大赛,来自全国的药膳高手们在亳州一决高下,观众既能一饱眼福,又能大快朵颐。去年,亳州还举办了全国药膳养生学术研讨会,著名药膳专家学者发表精彩学术报告,充分展现药膳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传承药膳养生文化。
 
做好“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药都建设
  五月的亳州,30万亩芍花绽放,正是赏花好时节。 2017年,亳州市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年”,将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整体推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城市对外形象和美誉度跨越式提升。今年,文化旅游年活动继续推行。
  “通过旅游这个催化剂的加入,养生、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三者互相助力,推动整条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亳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中药种植、中药产品、中药商贸到中药消费,旅游贯穿始终。近日,记者来到“亳药花海大世界”——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这里有万亩芍园。 “去年我们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今年比去年接待量还多。 ”大周村党委书记杨华告诉记者,去年村里依靠旅游业拉动消费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8000余元,远超谯城区平均水平。
  近年来,亳州市新建、续建包括华祖庵景区在内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23个,总投资超过220亿元,集中医药文化体验、中药材种植观光、健康医疗服务、中医药养生度假、中医药经贸交流为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亳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亳州市将加快促进“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百花园、中华药博园等重点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同时,以涡河两岸中药材种植带为主线,依托各类旅游区和旅游资源单体,打造中药绿色产业旅游带,在2018年实现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总产值达150亿元的目标。

 


↑TOP
上一篇: 对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 安徽省亳文化研究会(合肥)研究基地建设座谈会召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回家:中国人的春节咏叹曲(二)
·安徽省社科院史学专家撰文阐述淮
·立法保护“活态文化” 传承非遗
·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如何留住乡愁
·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
·走出徽州看“徽学”
·过一个绿色清明节
·保护徽州古建筑重在保住“五制”
·“农根文化”真得味
·“草根宣讲”入人心
·安徽新农村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