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乡土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乡土研究 

安徽新农村
日期:2014-3-14  新闻来源: <乡情>杂志   浏览[2132]

    三十六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安徽农村舒展;三十六年后,一项旨在提升千万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美好乡村建设正在江淮大地上推开,美丽安徽建设,正从农村起步。
  安徽省美好乡村的建设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具体目标,致力于从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构建、乡风民俗、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实现乡村社会质的提升,尤其是把产业、乡风、保障体系建设提到与基础设施建设同等的高度,体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尊重现实、尊重历史的建设理念。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美好乡村,既是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务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紧密结合。建设美好乡村,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最大动力在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把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坚决防止“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要充分维护农民权益,特别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益,坚决防止借美好乡村建设名义损害农民利益。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鼓励农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务必坚持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科学统筹。建设美好乡村,科学规划是龙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科学规划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划制定要切实增强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顺应农村人口变动、自然村落减少、规模经营发展等趋势,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合理界定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和建设时序,并为未来农村建设发展预留空间。同时切实维护规划权威性,提高规划执行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扎扎实实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务必坚持城市文明与乡村特色完美融合。建设美好乡村以城乡统筹为方略,既要大力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和辐射,又要注意保持乡村特色,切忌简单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不能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貌、浓郁的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独特魅力。要把广大乡村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点,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使乡村成为生态涵养地、旅游目的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践中,要创新村庄建设理念,坚持“让乡村回归乡村”,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长期共存、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美好家园。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务必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有机统一。我省乡村区域广阔,各地在人口规模、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在全面推进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在建设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城乡发展趋势、符合群众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在工作进度上,不能搞齐步走,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基础和统筹城乡能力,坚持量力而行,鼓励尽力而为,防止一哄而上,提过高过急的目标。在政策支持上,不能搞平均主义,要实行有差别的“以奖代补”,对基础条件差的地方补助比例适当提高,充分调动各地竞相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造福千万农民的伟大事业。我们要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在通盘谋划中狠抓落实,在统筹推进中重点突破,努力将我省广大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TOP
上一篇: 国际坐标下的中国文化
下一篇: “三农”专家刘奇谈--“乡愁”九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回家:中国人的春节咏叹曲(二)
·安徽省社科院史学专家撰文阐述淮
·立法保护“活态文化” 传承非遗
·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如何留住乡愁
·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
·走出徽州看“徽学”
·过一个绿色清明节
·保护徽州古建筑重在保住“五制”
·“农根文化”真得味
·“草根宣讲”入人心
·专题策划 聚焦新型城镇化 “四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