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乡土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乡土研究 

保护徽州古建筑重在保住“五制”
日期:2014-3-31  新闻来源: 安徽日报   浏览[1928]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城镇乡村的古建筑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标志物,保护好古建筑就是留住乡愁。黄山市自2009年以来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目前正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全面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将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古水口、古桥(亭、井、榭)、古塔、古道等“十古”纳入保护范畴。在这场意义深远的保护行动中,理性而规范、科学而实效地保住“五制”,势在必行。

  一是要保住“材”制。材制即材质,徽州古建筑的制作材料主要就地取材,大多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随着风雨的侵蚀,石灰外墙慢慢成了灰色,坡面屋顶青色小瓦也渐变得墨黑,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显得古朴淡雅、简洁端庄。往往一村之中,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三绝”鼎立;一屋之内,石雕、砖雕、木雕“三雕”并存,可谓精美纯粹。但一些地方认为“掀翻石板路,修起水泥路”就是新农村的发展之路;或以美好乡村建设之名,盲目掀起大拆大建热潮;或在修复古建筑中大量使用钢筋、水泥、涂料、瓷砖、铝合金、大理石等新型材质,修复的古建筑已很难还原那种质朴清纯的自然形态。这都造成传统古村落丧失原有风貌,与原始村貌和周边田园风光极不协调。因此,在古建筑修复保护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砖、木、石为材料,保持原汁原味、修旧如旧。古民居在得到复原和维修后,还需要对附着其上的徽州民俗民风、民间技艺、民间记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有序复活再现,这是一个比维修古建筑还艰巨得多、复杂得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

  二是保住“形”制。 “形”制指徽州古建筑的基本形态。徽州古村落是汉代以来陆续徙迁的中原强宗大族先民,在中华儒学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按照中国风水学原则,巧妙利用所居聚落的山川形势,经过精心营构而成的饱含智慧的人居杰作。徽州村落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就是境界,但凡古村,不论大小无一例外,表达了高度发达的营造智慧和环境艺术。村落中的古民居具有独特的造型美,粉白的墙体、青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千姿百态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是外部形态;从内部结构看,传统徽州宅居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秩序井然,和谐和顺。在古民居等修缮保护中,不是简单的刷白墙、画黑线、砌个马头墙,而是必须遵循古民居原来的形态特色,尽可能保留传统民居格局,涉及河道古道、古树古塘,更是要慎改慎翻、慎移慎填。新项目新建筑(包括各类通讯供电设施)一定要统筹规划,要么远离,要么尽可能与原始风貌接近,避免造成“视觉污染”。

  三是保住“技”制。 “技”制指徽州古建筑的制造技艺。徽州民居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中国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古建筑木梁架均用榫头连接,梁托、爪柱、叉手、霸拳、斜撑等大多有手工雕刻花纹、线脚,显得细腻、华丽、精美。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且内部梁架、窗户等装饰一般不施彩漆而以桐油涂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多以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同时,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便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可能具有原有的价值。必须保护它在历史进程中所获得的文化和情感信息,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原生性,不使它脱离历史形成的环境而孤立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抱残守缺”也是一种真实,一种大美。那种以为越新越好、越齐越美、越大越强的认识有违文物保护原则,应当摒弃。

  四是保住“村”制。 “村”制指徽州古村落建筑整体布局及其独特性。在村落的环境选择方面,徽州人擅于表达一种适合人居、富有人情味的工艺追求,也努力营造一种与自然和谐的视觉效果。古村落作为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实施古村落保护中,既要防止急功近利、哗众取宠,又要摈弃显摆、炫耀的“土豪”心态,尤其不能将古村落当作“城市公园”来打造,破坏了古村落独一无二的林木、峰石、山水等风貌。古村落保护建设应该充分尊重自然,基本雷同、不考虑地理环境差异的村落规划是失败的,过分强调布局整齐划一则是对村落特质的一种扼杀,一味追求村落的规模则是与自然生态抢空间,应合理控制,避免无序蔓延,切实做到守住古村落的 “筋骨肉”,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

  五是保住“标”制。 “标”制,指的是古村落、古民居等古建筑保护建设标准,也包括典章制度。“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每个古村落历史、环境、居民等各不相同,保存现状、所处位置不同,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故而难以出台一个统一保护标准或规程。必须针对每一个古村落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等。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要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性规划和各自标准,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洁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纯正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浑然天成。如果没有一整套明确的标准,往往造成“想到哪儿干到哪儿,干到哪儿算哪儿”现象,甚至出现乱修乱建、乱拆乱毁现象。要尽快研究制定古建筑的修缮技术标准和新建建筑的技术标准,尽可能地悉心比对、深入挖掘,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

                           (胡 宁 作者单位:黄山市政协)

 


↑TOP
上一篇: “农根文化”真得味
下一篇: 过一个绿色清明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回家:中国人的春节咏叹曲(二)
·安徽省社科院史学专家撰文阐述淮
·立法保护“活态文化” 传承非遗
·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如何留住乡愁
·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
·走出徽州看“徽学”
·过一个绿色清明节
·“农根文化”真得味
·“草根宣讲”入人心
·安徽新农村
·专题策划 聚焦新型城镇化 “四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