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试水 西瓜吸引他的目光
张飞,七里许村的村民委员会主任。2009 年,当他听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增收创收”这句话时,他就开始思索这条路该怎么走。 “刚开始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张飞说,本地以农业为主,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那肯定要搞农业种植最适宜。那究竟种什么呢? 从浙江黄岩考察回来,张飞和村民代表商量他思考的结果:种西瓜。理由是,西瓜在本地就有市场,是市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利润较高。不过,张飞想象当中的西瓜并不是“土西瓜”,而是贴上商标的品牌西瓜。他的这个理念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也有人觉得冒险,最终5 位村民和他一起成为股东,并注册成立了兴盛种植专业合作社。 用土地使用权置请到了黄岩的专家,引进了一个品种8424,“这样是为了让所有的西瓜都和专家棚里的一个品相”,张飞说,就这样,一个个西瓜大棚在村里建了起来,虽然规模不大。 造棚、育苗、移植一直到收获的季节,张飞终于松了口气,因为西瓜一上市立刻受到欢迎,每天产的西瓜几乎一个不剩。
小瓜畅销 咱得给西瓜起名儿
有了经济效益,张飞和股东们开始商量着扩大种植规模。此时,一些犹豫不决的村民也下定决心带着资金加入张飞种西瓜的队伍,股东变成了16 人。 “给西瓜起个名字”,张飞说,西瓜第一年虽然没什么效益,但让很多人都看到了希望,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这更加坚定了他给西瓜注册商标的决心。 但是这个想法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只要西瓜好就行,给西瓜注册商标不是多此一举吗?” “没有品牌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些想法在张飞脑海里酝酿,他极力说服股东同意了他的想法。商标注册书拿到了,2010 年西瓜收获时,张飞带领着村民将白绿相间的小商标挨个贴到了滚圆的西瓜上。“贴上商标就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品质保证。”张飞说:“让农产品有头有脸地出现在市场上也是咱农民进步的一个体现。”有了前几年的经验,张飞和村民更有底气,他们在2012 年将西瓜种植规模扩大到了420 亩。越来越多在家闲着的老人、妇女,在西瓜地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打瓜杈、打农药,干这些轻活赚的钱足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七里许,顾名思义,这个村庄离县城仅7 里路的样子。平日里,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有部分出门务工,还有很多在县城里打工做生意,土地流转出去确保了一年的土地收入还省心,而西瓜田的扩张,让他们的土地找到了好归宿。
小小西瓜 让村民赚到大把钱
52 岁的陈勇,以前是个木匠。上了年纪后感觉干木匠活力不从心,一直想转行。儿子一直在县城做零工,收入不稳定活累,儿媳妇和老伴负责在家带孩子做饭,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宽裕。2011 年,陈勇和儿子媳妇商量后决定在村子里种西瓜。“离家近又自由,收入有保障”,陈勇说:“第一年他们种植了12 亩西瓜,收入了7 万多块钱,今年他们又增加了8 亩地。”统一管理,统一商标,统一技术服务,这些都为他们赚钱打下了基础。“施肥的时间和用量影响西瓜的甜度,底肥一定要用麻饼(轧麻油剩下的废料),摘西瓜时不需要拍只要算够天数,保准熟得恰恰好。”陈勇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还有一个月自家的20 亩西瓜就要丰收,到时候,买瓜的小贩又要堵住自家的地头了,“而且只有来得早才能拉到瓜”。 以前一家人一年只能挣3、4 万元,现在充分利用家里的人手,可以让收入翻一番,陈勇一家人自然欣喜,而这份喜悦也让更多的人动起了种瓜的念头。“不少人来向我取经种西瓜。”陈勇颇有些骄傲地说,自己干了一辈子木匠活,没想到人生中的最大一桶金竟然还是从土地上获得的。 “不仅陈勇,七里许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将目光放到了西瓜上,今年丰收的西瓜田将达到650 亩”,张飞说,现在村子面临拆迁,一旦拆迁完毕,他们将根据土地规划情况,在自家肥沃的土地上种植更多更甜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