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利辛县胡集镇谭庄村村民奔走相告:“乡亲们,分红了!”不一会,就有30多户贫困户开开心心的来到安徽武子古酿有限公司办公室,今天这里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孙应政经理早已等候在这里,为33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3500元的分红。据了解,该公司2016年吸纳33户贫困户带土地入股种植了687亩白芍,当时流转价格每亩高于本地正常流转价格300元,另外凡是参与田间管理的每亩再加100元管理费,除土地收益外,每户年分红不低于3500元,现在白芍苗及白芍籽大量销往内蒙喀什市,每天可吸纳十几人务工,人均每天可收入200元左右,今年底33户贫困户可全部实现脱贫。
孙应政是利辛县胡集镇人,其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1987年下海经商,在四川创业并小有成就。于2014年回乡创办了安徽武子古酿有限公司,并投身到产业扶贫工作中去。
孙应政回到家乡,自2014年至2018年四年间,一直把致富不忘党恩和扶贫济困当作他的最大心愿。不仅要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父老乡亲,而且要把这种感恩之心放大,去帮助需要帮助的更多的人,特别是贫困的家庭。
帮扶学生 创立五年“寒门圆梦”计划
致富不忘党恩,饮水更要思源。2014年,孙应政回到家乡兴办武子古酿酒业后。2016年起,每年资助2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直到大学毕业。
按照五年“寒门圆梦”计划的设想,孙应政计划帮扶至2020年。记者计算了下,这些年,他帮扶大学生所投入的费用,有近200万元。目前,他已经帮扶贫困大学生60名,帮扶贫困中小学生30名,让他们不因贫困辍学。
2015年以来,孙应政的公司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2100多人次,用工高峰期每天用工100多人,贫困户平均每人每天收人不低于80元,实现了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2016年初,公司认真排查出100多户贫困户、边缘贫困户到他的企业就业,让他们有了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不再衣食有忧;兑现了他当初“扶贫济困无边际,全心全意为农民”的承诺。
回乡创业 踏上扶贫济困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孙应政是阜阳市文化局的一名干部,为了响应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孙应政依然放弃“铁饭碗”,于1987年下海经商,赴四川拜中国酒界泰斗赖高淮为师,学习古法酿造,获传统酿酒之法,一直在四川从事白酒生产。
在别人眼中,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但是生活无忧的孙应政心中一直有个家乡情结,也是他上学期间就有的梦想,那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2014年1月中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以县为单位分类实施,2014年5月利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四川泸州找孙应政谈心,鼓励孙应政先富带后富,回乡投入到精准扶贫中去。
孙应政明知家乡酿酒缺资源、缺人才、物流不发达等不利因素,他却毅然听从党的召唤,怀揣学生时代的梦想回到了家乡,兴建了安徽武子古酿酒业有限公司,从此踏上扶贫济困之路。
故事流传 兴业反哺家乡
在利辛县胡集镇,流传着这样一个先富带后富兴业反哺家乡的故事:农民企业家孙应政,在外打拼致富后不忘乡亲,回乡兴建酒厂,带领村民共奔富裕路。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全力脱贫攻坚之际,孙应政利用兴建酒厂吸纳就业,通过种植有机高粱,流转贫困户1920亩土地,献爱心捐资助学等方式,帮助村民脱贫、引领百姓致富,成为利辛县胡集镇扶贫工作的一个亮点。
在酒厂车间里见到一名正在把装运米糠的员工,她叫张丽,今年51岁,是个贫困低保户,听她说她的两任丈夫先后不幸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位脑瘫的小叔子、83岁高龄的婆婆及四万元债务,可谓家徒四壁,家里年初装的电表,到年底仅仅用了两度电,连抄表工都心酸。我问她:“这活能吃得消吗?”她笑着说:“当然可以!孙老板心肠好,很照顾俺,每天俺八点上班,下午两点下班,中午厂里有免费午餐,俺完全可以照顾好家里老人和孩子;如果不是这份工作,日子都不知道咋过。”
“听说她生活艰难,我就让她来到酒厂就业,每月工资2600元,但她曾多次找到我,说发给她的工资太多了,只愿每月拿1500元工资,理由是她不能为厂里做大的贡献。”孙应政便告诉她,这是你应该得的,老百姓的勤劳善良在你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自2014年返乡以来,孙应政热心公益事业,投入脱贫攻坚,为改善家乡面貌献计献策,先后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改善集镇公共基础设施、美化人文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