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文明史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人物春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文明史 - 人物春秋 

粟田梅
日期:2013-9-22  新闻来源: 本站   浏览[983]

  4月17日,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举行的大戊梁歌会民俗展示现场,一位普通妇女的流畅细致讲解和精湛纺织技艺引来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这位织女叫粟田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侗锦代表性传承人。50年来,她与侗锦从未分离,将有2000多年历史的侗锦纺织技艺传承、改进,也将美丽的侗锦带到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侗锦相伴半百人生

  上世纪60年代,粟田梅生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树团侗寨,粟家世代女性均是纺织侗锦能手。“那个年代,织侗锦是每个女孩的必备技艺,织不好的很难找到好婆家。”粟田梅笑着说。

  受环境影响,12岁的她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织侗锦。纺织工具是台木质纺车,纺织时,腰上、腿上绑着各色丝线和带子,脚踏手捋,吱吱悠悠,一方方侗锦就这样织成。侗锦编织有10多道工序,工艺复杂,每道工序都蕴含着精湛技艺,其中最难的是数纱。

  “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一根根丝线细如针、多如麻,纺一块一尺见方的侗锦需要1000多根纱。”粟田梅告诉记者。心灵手巧的粟田梅对技术接受很快,一般女孩儿十八九岁才会的技艺,她不到16岁就全掌握了。

  近年来,当地许多妇女都不纺侗锦了。粟田梅担心这门技艺荒废、失传,便在家里织些侗锦,做成褂子、围裙、小孩衣物,去摆地摊,赚点小钱。她白天忙家务、干农活,晚上坐在织机前磨纱、走线、串图,就这样,一晃30年。“从出生算起,侗锦已陪伴了我50年。”粟田梅说。

  侗俗侗韵融入织锦

  通道侗乡的侗锦编制工艺精美,图案美观,更重要的是锦料耐用,锦面越洗越紧,颜色越洗越鲜艳。多年前留下的侗锦被面现在看起来也一点不显旧、不走样。最早纺织的侗锦,图案以简单的几何图形、牛马等动物和侗族民俗活动踩歌堂为主。所以,侗锦也是记载和反映侗族人生活和文明发展变迁的载体。粟田梅介绍,在侗族人心中,蜘蛛是他们的精神图腾。

  2010年,她将自己纺织的长3.3米、宽1.8米,有蜘蛛图案的侗锦带到了上海世博会上,受到各地游客关注,一位美国人当场花高价买下了那幅蜘蛛图,并希望与她签订合约。

  粟田梅告诉记者,看到人们对侗锦的喜爱,她很开心。“回家后,我就想如何能将侗锦的图案织得更美,将侗族文化元素挖掘得更多,让更多人了解侗锦和侗乡。”

  她将原有技艺改进,使许多图案变得更生动和形象。侗锦上反映侗族文化元素的图案也丰富起来,芦笙、寨门、风雨桥、鼓楼及侗家人的生活也在她手中活了起来。

  传承侗锦纺织技艺

  凭着出色的纺织技艺,2006年,粟田梅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2008年,侗锦制作技艺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二年粟田梅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几年,她带着侗锦几度上北京、赴上海、到韩国首尔等地参加国际性大展,向世界展现侗族织锦的魅力,深受客商、专家等青睐。

  成为传承人后,粟田梅的生活更加忙碌。为保护传承侗锦纺织技艺,当地政府开办了侗锦培训班,并成立侗锦纺织技艺开发公司。粟田梅是培训班里唯一的老师,她已先后培养了1000余名学员。

  粟田梅告诉记者,掌握技艺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现在愿意潜心学习的人不多,尤其是年轻人,这对技艺传承来说很不利。虽然有些地方在使用机器纺侗锦,但还是比不上手工技艺精美。让她欣慰的是,如今侗锦市场形势见好。“我们正努力提高侗锦的实用性,将它做成披肩、床上用品、壁挂等,这些织品远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受到市场欢迎。”现在她与同行每年要完成近两万件织品。

  熟悉粟田梅的人都说,她是为侗锦编织而生的,侗锦世界带给她幸福快乐。她的邻居介绍,粟田梅摆放织机的屋里常飘出悦耳的歌声:一路青山,一呀一路花,走进花丛中看侗家,花桥迎客摆呀摆米酒,鼓楼里传出来多好听的琵琶……

 


↑TOP
上一篇: 刘立生
下一篇: 刘振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宰相李绅 悯农诗人 文肃太尉
·仙才曹植 七步成诗 才高八斗
·万里赴戎机 木兰十年归
·曹操记挂的乡月
·神医华佗—苍生大医 泽被千古
·老子: 清静无为 大哲之思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邹满龙:为了梦想好好画画
·营养专家:春食蜂蜜养身可除春燥
·揭开沈绣的神秘面纱
·“三湘葡萄王”的刻瓷之路
·静瑟之美源于大雅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