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文明史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人物春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文明史 - 人物春秋 

“三湘葡萄王”的刻瓷之路
日期:2013-9-26  新闻来源: 本站   浏览[3647]

  周松龄是“莲城”湘潭画界的一位奇人,他有“三湘葡萄王”之称,亦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刻瓷”传人。“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瓷刻不仅需要扎实的国画和书法功底,又难于一般雕刻艺术刀工,同时还需有极大耐心和细心。可年近古稀的周松龄依旧刻瓷不止。

  3月下旬,我们有幸拜访了这位钟情刻瓷的老艺人。

  从锅炉工到葡萄王

  周松龄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个头不高,有着南方人的精干。看他画画,与他聊天,是件很愉快的事。

  1945年6月,周松龄生于湘潭市一户平民家庭,因耳濡目染,从小对中国传统绘画和工艺有着浓厚兴趣。9岁时,周松龄便开始尝试在瓷碗和瓦片上练习绘画和雕琢,摹绘《三希堂》、《芥子园》等名画谱。

  1970年,25岁的周松龄成了湘潭市纺织印染厂的一名锅炉工。为有更多时间练习绘画,周松龄选择上晚班,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一画也是十几年。

  “35岁前我什么都画,没啥特色。”周松龄说,当时一个老师提醒他“没有特色的东西永远不能出彩”,自己深受启发,便苦想怎么才能画出自己风格。偶然的一天,周松龄在写生时发现了一种值得钟爱一生的植物——葡萄。

  “我觉得葡萄有三项特性,项项都像我。我一生经历坎坷,它的藤也是弯弯曲曲。它的叶繁茂,正如我之前的画风。再者,它的透明度相当好,我人直爽,这像我的性格。所以我是带着自己的感情来画自己。”此后,周松龄便一心一意画起葡萄。

  “学百家之长,以万物为师”是周松龄绘画的宗旨。“你看这葡萄藤太细,葡萄藤得有力,没力怎么架得起这丰硕的葡萄。”周松龄回想最初临摹的时光时,表示自己喜欢“挑毛病”,在学习前人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周松龄用书法里“转折”笔法创作的葡萄,晶莹剔透,立体感强,饱满而颇具质感,藤蜿蜒如龙蟠,叶富有变化,惟妙惟肖。他画葡萄更有他的“三绝”,一绝为横坐竖画,即画面是竖直的,他将画纸横铺,然后任意挥洒;二绝是任意铺张,作画时葡萄、叶子、藤任意为先皆可,最终展示在你面前的仍是完美无缺的葡萄图;三绝为破坏性写意,任你在画纸上涂上几笔,他仍可在画纸上作出栩栩如生的葡萄图来,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984年,这个普通的锅炉工走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的讲台,10年后被聘为客座教授。1992年,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湖南电视台同时为他拍摄了专题纪录片《一个锅炉工和他的葡萄》,在全国各地放映。1994年,《湘潭日报》头版以《寒暑斋葡萄王》为题,报道了周松龄自学成才的故事。此后,“三湘葡萄王”的美誉不胫而走。

  从民间艺人到刻瓷高手

  2000年,当“工人画家”“三湘葡萄王”周松龄风头正劲时,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他的艺术轨迹。有个朋友在郴州,深知周松龄刻瓷技艺不错,便邀他去郴州为一家单位刻瓷个花瓶。

  人们只知其葡萄技艺高超,却鲜有人知其瓷刻雕技更有特色。

  刻瓷是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真正的刻瓷自清初开始,清代民间有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多以平刻为主。乾隆后期,刻瓷更真正成为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

  与画葡萄相比,周松龄与刻瓷的渊源更深。他的祖辈、父辈都是从事修瓷、补碗、刻字画的手工匠。受家庭环境影响,周松龄从小就会做些“碗底刻字、碟中刻画”的小活,到他这,算是第四代传人。至今,周松龄家中还保存着父亲雕刻的一对瓷瓶。

  到了郴州才知道,那花瓶竟高达1.8米。这对他是极大考验,因为他从前刻的,除了普通盘、瓶外,最大的花瓶不过1米左右。但艺高人胆大,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经过一番努力,他如期完成了“作品”,而且所得不菲。此事触发了他:画葡萄再努力,亦不过如此,何不在刻瓷方面狠下功夫?能刻的,不一定会绘画;能绘画的,不一定懂刻瓷。他可是两者兼能啊。

  “文革”时期,年轻的周松龄到全国各地写生时,以画点线结合的钢笔画为主。周松龄拿出一堆自己珍藏多年的香烟纸盒片,香烟盒的内侧是一幅幅用钢笔创作的精美山水画,摸上去隐约有斑驳之感。这一幅幅钢笔画习作,对周松龄在刻瓷整体布局上的把握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我父亲刻瓷是以线条为主,点为辅,简单但较单调。”周松龄在继承父辈刻瓷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学习“米氏风格”,变线为点,且点有深有浅,有疏有密,颇具层次感,将中国画与刻瓷结合,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斑驳的肌理效果散发着无限魅力。

  他刻瓷的取材广泛,有山、水、花、鸟、人物肖像,当然也少不了葡萄。从巨型瓷瓶,到平面瓷砖,再到磁碟和迷你瓷瓶,截至目前,周松龄已雕刻了上千件瓷器,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2.23米的山水画瓷瓶。

  从自信从容到忧虑传承乏人

  “悬手挥毫众目前,群情赏看尚依然。平生不作非非想,自信今年胜去年。”这是周松龄的题画诗,也是他的人生格言。

  2007年,受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邀请,周松龄曾为聋哑孩子们传授刻瓷技艺,“他们如果学会了,就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哪怕是教出一个,我也觉得我成功了。”虽然他与这群特殊孩子存在一定沟通障碍,但他仍然坚持来这里任教。

  他说,刻瓷要在未打底稿的瓷面上,直接用钢刀将釉面凿刻成细点,画面由无数的细点组成,每个点的深度不完全一样,边缘不得有破损,然后涂上颜料或墨,再以蜡覆盖其上。这没有捷径可走,除了好的绘画功底外,还需要耐心与毅力。

  周松龄刻瓷,绝在无需依瓣画瓣,无需依画而刻,图在心中,刻即是画,画即是刻。一幅六尺大小的瓷刻作品需要锤凿上亿个点,一个多星期不停歇才能完成。如果没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和完美的整体布局能力,根本无法将这一个个小点连结成精妙绝伦的图画。

  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后来,因为战乱,逐渐失传。周松龄希望刻瓷上的技艺能得到传承,“刻瓷以刀代笔,以瓷代纸,它现在尚未形成气候,甚至大有衰败之势。”现在的年轻人都难以长时间忍受这种尖锐刺耳的敲打声,何况这并不是门“吸金”的行当。之前,有几个大学生想跟着周老拜师学艺,都因为单调的学艺生活选择了放弃。

  在瓷刻生涯中,他抛洒汗水,遭遇不解,抹过泪水。如今,也收获了希望。近年,周松龄的瓷刻技艺已列入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湖南省非遗也正在申请之中。

  正如其“寒暑斋”斋名,周松龄一生尝尽酸甜苦辣,他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不分寒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佳作如云,才能如愿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继续发扬光大。(吴啸华 邱文艳)

 


↑TOP
上一篇: 静瑟之美源于大雅
下一篇: 揭开沈绣的神秘面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宰相李绅 悯农诗人 文肃太尉
·仙才曹植 七步成诗 才高八斗
·万里赴戎机 木兰十年归
·曹操记挂的乡月
·神医华佗—苍生大医 泽被千古
·老子: 清静无为 大哲之思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邹满龙:为了梦想好好画画
·营养专家:春食蜂蜜养身可除春燥
·揭开沈绣的神秘面纱
·静瑟之美源于大雅
·牛培顺:翰墨情怀 诗意人生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