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茅台酒的标签是53°,五粮液的底色是52°,那么55°绝对是古井贡最经典的度数之一。
近日,古井贡酒全新打造的“55°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献礼版”在京东、天猫、苏宁易购、抖音等各大平台上市首发。
与此同时,55°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献礼版开展了百万美酒大派送活动,引发全国消费者的关注与参与。
值得注意的,在上新阶段,各平台频频出现补货即秒空的现象,全网种草话题火爆出圈。
随后,这一销售战绩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引发网友追捧,行业关注。好评如潮,网友普遍反映度数虽高,但口感dei劲,性价比高,是送老爸的好选择!
高度、dei劲、经典……很显然,向来以中华第一贡著称的古井贡深谙消费者需求,种种元素叠加,让55°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献礼版自带爆款基因。
畅销12年,产品再裂变,这款产品对于古井贡有着何种意义?从5°到“五度”,为何提高的不仅仅是度数?
01、55°,竟然有这四重意义?
在老一辈古井人的记忆中,55°的古井贡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它开创了名酒55°先河;它获得了中国名酒荣誉;它掀起了白酒现代营销的开端;它助推了古井跨越式的发展。
建国初期,白酒的度数基本上都是高度酒一般在60°到65°,高点可以达到70°。
1987年3月22日—26日,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和农牧渔业部联合组织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史称“贵阳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四个转变”的酒业发展方针,其中就包含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
1988年,古井的科研人员率先研制出55°古井贡酒,65°古井贡降到55°,产品已经推出迅速风靡大江南北。
此后,各大名酒企业开始向古井取经,也纷纷推出了55°产品。因此,55°古井贡堪称中国白酒低度化的价值典范。
55°对白酒行业另一个意义,则是白酒现代营销的开启。
1989年,55°古井贡上市后,古井开启了全国招商,以地级市为单位的选商,同时,古井贡开始注重流通渠道的营销,白酒现代营销由此开启了。
55°产品的火爆,也给古井带来了跨越式发展。
从1991—1994年,古井贡连续四年在全国白酒企业中排名前三,1995年跃升到全国白酒企业第二位,1996年古井贡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白酒第一家AB股同时上市的公司。
回望来时路,便会发现,55°古井贡不仅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白酒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早已成为中国数代人的“全民记忆”。
古井献礼版从50°到55°,是度数升级,也是经典回归,采用55°这一经典度数,正是古井贡酒对经典的献礼。
02、5°到“五度”,提高的不仅仅是5个度数?
当然,度数升级意味着产品的升级、品牌的升级、也是品质升级。
但站在行业角度来看,从50°到55°,献礼版这提高不仅是5°,也应该叫做“五度”。
总的来说就是,品质有高度、品牌有温度、渠道有宽度、产品有辨识度、营销有力度。
一是,品质有高度;55°献礼版的面世,提升的是古井贡品质的高度,作为一款上市12年之久的大众名酒,献礼版有着深厚的消费基础。
作为全国白酒评比会金奖产品的经典度数,这款55°献礼版虽然度数高,但是劲而不烈,入口醇和甘美,香气协调,窖香幽雅,口感柔和圆润,绵甜而醇厚,余味悠长。
二是,品牌有温度;55°献礼品牌的传播语为“55度献礼 dei劲”。全新的slogan表达出“献礼”版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理念,小酌,忘却人间纷扰事;豪饮,留得欢愉满庭间;献礼,敬献长辈暖心田。
在忙碌中保持激情,在烟火气中保持热爱,这就是“献礼”版所要倡导的人生理念,也是古井品牌的温度表达。
三是,渠道有宽度,55°“献礼”版锁定百元价位段,作为线上专售产品,古井献礼登陆了天猫、京东、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
众所周知,安徽市场向来是献礼版的根据地市场。此次,55°献礼版主打线上,面向全国市场,也是献礼全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无疑将释放献礼核心产品对全国市场的拉动力。
与此同时,55°献礼版的收藏、聚饮、礼赠的场景定位,在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情况下,更加让消费者有机会真正地认识献礼版。
四是,产品有辨识度;55°古井献礼,便是古井献礼提升产品辨识度的又一力作。
目前,围绕40.6°献礼版,已经形成了包括45°献礼、50°献礼、55°献礼在内的完整产品体系,对核心产品形成拱卫之势。
这也是高端白酒品牌的通用手法。55°献礼线上发售,让更高端、更广阔范围内的消费者对献礼有了新的认知。
五是,营销有力度;在营销玩法上,一场以55°献礼版为主打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大战正悄然打响。
在全网开展了百万美酒试饮活动,活动将“招募”一大批“金牌品鉴官”,以百万美酒大派送,让“献礼”版的口碑再上一个台阶。
百万美酒试饮这一“圈粉”神器,也将推动55°“献礼”版形成裂变式传播,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可以看出,以55°回归,献礼的目标不仅仅是那5°,而是以高度化为主导,以年轻化、数字化、差异化为抓手,引导重构消费者对于中国顶级白酒品牌的认知,正是古井实现竞争突破的核心。(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