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包公包拯,对于合肥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古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融进骨子里的自豪感!而建于合肥的包公墓,既是一处独一无二的景点,更是一处瞻仰包公、感受清正之风的圣地。然而,当年的包公墓是如何被发掘的?其重建又经历着怎样的传奇曲折?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对于作为发掘包公墓的参加者、重建包公墓的倡议者、参与者和规划设计者,如今已经九十高龄的程如峰老人来说,这是毕生难忘的记忆。一次偶尔的发掘,彻底改变了他此后四十年的人生。
真假“包公墓”
据史料载,包公1062 年病逝后,于第二年葬于合肥大兴集。1973 年3 月的一天,正在合肥市文化局工作的程如峰偶然看
到《安徽日报》刊登了合肥市郊区革委会基本建设局的一份《通告》,内容大致是,因建设需要在东郊大兴公社双圩大队征用土地一片(包公墓处)。留城坚持工作的省市文博干部看到这则《通告》后,特别是知道包公墓也在征用范围内后吃了一
惊,毕竟包公墓在当时就是安徽省重点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又怎么能随便迁移呢?赶到现场一看,才知道五年前包公墓就被挖掉了,只剩下一个大洼坑。
在当时情况下,文博部门认为该墓已无法继续保护,但是应该进行科学清理,保护好地下文物和取得完整的发掘资料。于是向上级汇报请示,同意发掘包公墓,并由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大兴公社和包公后裔等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程如峰就作为市文化局的代表参加了整个的发掘工作。
发掘包公墓就这样仓促上阵了。发掘小组从周围的小墓开始,没想到挖第一个墓就挖出了一个棺材和两合墓志,墓志已经遭到破坏,但还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
但是旁边有村民说:“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拐角处,你们没有挖到。”他的话让发掘小组的人精神又振奋起来,大家一鼓作气在油菜田拐角处挖了下去,果然发现一处规格较高的墓葬。
墓室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拱形顶地宫,地宫宽5 米,进深4.8 米,面积25 平方米。地宫内有放置棺材的砖台, 长2.15 米, 宽1.3 米, 高0.33米,保存完好。墓门下只留下两个石门窝,门前横砌了一个砖底座,原是放置墓志的。在清理包公墓中,程如峰发现包公遗体放在楠木棺具中,虽棺盖和两壁已腐烂,但棺底板却完好,骨架也基本完整,出土的包公和他的妻子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及长孙包永年等人墓志,共6方,一万多字。其中包公墓志呈正方形,3000 多字,虽然其墓曾被金兀术盗掘,墓志被砸字多脱落,但可辨认的有三分之二。这些文字、实物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包公墓确实是在合肥。
包公遗骨起风波
在发掘过程中清理出了不少文物,金银器、铜器、陶瓷器、碑刻等文物56 件,最为珍贵的是包公墓志以及他的夫人董氏等六人墓志以及十一副遗骨。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吴兴汉取出三十多块头骨和碎骨送往北京中科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结果表明,该遗骨为男性骨骼,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而包公64 岁逝世,更加证实为包公遗骨,没有其妻子董氏的骨骼
1973 年的8 月中旬,包公墓的野外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但是装在小棺材里的十一副遗骨怎么处理,程如峰却毫无头绪,只能听取包公后裔代表包义旭老人的意见。包义旭老人的意见是将包公的遗骨随其父亲包令仪公墓一起迁到肥东文集大包村龙山,让包公合家团聚,五代同堂。在遗骨运到文集时,笑脸相迎的公社领导崔某见是护送包公遗骨回故里安葬,脸刷地一变,发起火来,“你们这是在搞封建宗族迷信活动!”
虽然公社领导让他们把遗骨送走,但是大包村人并没有如此。包义旭、包遵元一起来到市文化馆找程如峰,听了他们的反映,程如峰想直接和公社领导们谈,但又一想这是不容易谈得拢的,只有通过更高的领导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于是他领着他们俩去见吴兴汉,由吴兴汉请省博物馆政工组致函肥东县革委会政工组。但在当时的大形势下,遗骨归葬的事仍解决不了,甚至连可供墓葬之地都没有。
在种种压力之下,大包村人没有屈服。他们大路不通走小道,一天大包村的包先正同包家女婿黄某赶着毛驴拉着小板车送货进城,歇在包遵元家里,谈到包公遗骨无法安葬一事。包遵元灵机一动找来包义旭与包先正三人暗地商量,能否把遗骨放在小板车上,让包先正偷偷运回大包村安葬,包先正拍拍胸脯说,保证让祖先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他们的行动迅速、隐蔽,一点风声也没泄露。当文集公社还在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批斗包先长的时候,包公遗骨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安葬在龙山了。
“ 特”建包公墓
1984 年9 月25 日,对包公墓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打从1981 年8 月14 日,程如峰在《关于包河公园建设规划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重建包公墓的建议以来,整整三个年头了。
原来《合肥晚报》的著名记者赵泉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包公遗骨偷葬记》刊登了,这个催人泪下的包公墓背后的故事被赵泉曝光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感动了当时的省委书记黄璜,于是他给合肥市长张大为写了一封简短的信。
当程如峰获得这一信息,十分高兴,接着又听说副市长吴翼主持迁墓工作,之前早听说他是留美的专家,对园林绿化很有研究,擅长城市建设。但是对包公墓的建设一筹莫展。程如峰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去市政府向吴市长毛遂自荐,见到吴市长后,他毫无拘谨地介绍了包公墓最初的样子,下有地宫,上有封土,地面有墓碑、神道碑、石人、石虎、石羊、望柱、神门、享堂等。程如峰边说边用圆珠笔在纸上画个简单示意图,吴市长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并聘请程如峰参加重建包公墓的工作。
现在看来,新建包公墓称得上“特”的地方有三点:一是包公墓内确有包公遗骨,可以验明;二是墓的主体建筑与配套设施均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可以核查;三是根据文字记载都能找到宋代或宋以前的实物做标本加以复制,可以检验。所以保持了宋代特有的韵味和风格,也就是宋代的特色,能够为社会所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