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文明史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民俗风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文明史 - 民俗风情 

湖北口回族文化风俗
日期:2013-9-26  新闻来源: 本站   浏览[3405]

湖北口回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回汉两族在生活习惯上表面看来虽然差别不大,但回民一部分独特的风俗习惯现在仍然保留。伊斯兰教是回民信仰的宗教,信仰的程度根据各自的环境和认识有所不同,部分信仰至深的老年穆斯林还严格保留着西亚一带的生活方式。

 

服饰

 

湖北口的回民服饰原来和汉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其穿着逐渐趋向同化,只有到清真寺做礼拜和参加节日会礼时,回民男子多戴较浅的圆柱状的白帽子或黑帽子,女子多配戴面纱和用白色头巾裹头。

 

语言文字

 

回族最早主要使用的是阿拉伯语,到了明清时期,汉语和汉文已经成为回族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湖北口的回民也是这样,但在回民内部的日常交往中,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的词汇,多数回民长者还能说一部分日常用语。在清真寺礼拜时,通篇使用阿拉伯语作祈祷词,德高望重的阿訇,还时常向自愿学习《古兰经》的青年回民讲授阿语。

 

饮食

 

回族的饮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其特点是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禁忌较多。湖北口出名的回民食品主要有传统点心、马蹿酥、麻页油茶、牛羊肉泡、羊肉捌锅等。回民传统的“三道茶点”仍然在当地农村保留,其做法是在接待客人时,第一道是盛上糕点、干果之类,泡上浓茶,称之“清茶”;第二道是盛上米酒加汤元、鸡蛋之类,称之为“糖茶”;第三道是盛上牛油加面粉做成的粥,称之为“油茶”。三道之后方改换茶碟,宴会进人高峰。回民老者大多数都有喝“早茶”的习惯,即一大早喝相当数量的茶水,平时不喝茶,以保养身体,延年益寿。

 

回族的日常饮食一律吃“清真”食品,主食是面粉、大米、玉米、蔬菜、杂粮等,食用油一般为清真混合油、菜油、麻油等,肉类一般是羊肉、牛肉、家禽和野鸡、野鸭等,但必须要经过阿旬的宰杀,方可食用。忌食猪、狗、驴、骡、马及凶恶野兽和丑陋动物等,忌食自死动物和牲畜的血液。不吸烟,不喝酒。

 

婚俗

 

在湖北口这个回民聚居的地区,青年男女结婚时,“闹房”习俗别具一格。

 

回民婚礼简朴而热闹,先由阿旬育经,念“伊扎布”(阿语,证婚词,后举行婚宴。宴毕,青年们围挤在洞房,“闹房”便宣布开始。

 

起初为“闹新娘”。以新娘为中心的送亲女眷护卫队为一方,盘腿坐在炕上,将新娘围在中间,怀揣剪刀、锥子等防身器与另一方的青年“闹事者”展开大战,斗智斗勇。妙语欢笑声震荡屋梁,直到新娘耙陪嫁带来的糖果、点心等全部散向众人为止,此为“文闹”。有好事者挤眉弄眼,突然间一齐动手,抬起一人抛向炕上,这时送亲护卫队便拿出防身武器,以示反抗,这叫“踏炕”,此为“武闹”。虽然踏炕者望炕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但青年们仍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平日熟悉的青年男女,先是用印色墨汁等颜料为新郎“画妆”,以挑起祸端,这便是“闹新郎”。一旦新郎逃跑或反抗,青年们便一哄而上,利用早已准备好的麻绳、铁链等将新郎捆住,让新郎被迫用滑稽的脸向众人做各种表演。害羞的语言及动作使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一次叠过一次,将闹房推向高潮。新郎若有不从,青年还另有高招,或让其站高凳,或泼冷水,或加挂锁链等进行惩罚。

 

若有媒婆及他人前来劝架,稍不留意也会遭到同样的下场,此为“陪郎”,直到新郎完全同意表演或者发喜糖代替所有的要求后,方可罢休。

 

闹房中,虽有野蛮之嫌,但他们的行为自有分寸,既不会伤也不会翻脸,而是有意渲染气氛,以示吉利。

 

丧葬

 

回族按照伊斯兰教的信仰理念,丧葬的仪式比较特别(信仰中对人的死代表着该世的完成和下世的开始,死者留下的只有尸骨,理当回归大地),因此葬礼相对简单。回族中死去的人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一律实行土葬、速葬,遗体在家停留不得超过三天。

 

死者不穿生前衣服,不带任何殉葬品。寿木一般用长七尺五寸左右的木板做墙和盖,不用木料做底。死者用二丈八尺白布裹体,俱以子午(北南)向安葬,坟墓除立石碑外一般不作过多修饰。

 

死者咽气后,由亲属将其遗体移于公用的木质洗盆内盖上白布,焚香,始可举哀。殡葬前,用温水洗净遗体,缠上新白布制成的简单寿衣,安放在平时安放在清真寺里的公用“榻布”(即丧轿)内,请阿訇领亲属在堂前给死者赞“者那在”,即向真主祈祷,向死者念悼词,举行告别仪式,抬“榻布”出殡送死者人土,不放鞭炮,不用乐器。

 

祭奠

 

回民在纪念祖先时方式也比较特别,上坟祭祖一般在斋月(穆斯林斋戒的月份)的前月,做丰盛饭菜请阿旬带着家庭男子去坟地逐个念经,也叫“走坟”,以示后人不忘祖先。上坟时只念经而不培土,旨在纪念与缅怀。

 

人死后三天、七天、四十天、百日、周年,亲人请阿旬至坟地念经(也可在清真寺或家里),并做“油香”(油炸面饼)以及丰盛饭菜,召集亲戚及邻里来家里聚会,向穷人舍散“斋卡提”(回族穆斯林根据自己收入或完成某种意念而向穷人施舍财物),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节日

 

回民有三大宗教节日,即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开斋节又称肉孜节,穆斯林每年要根据农历推算一年的斋月(一个月内白天不吃饭、不饮水),斋月的最后一天(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便是开斋节,开斋节类似汉族的春节,是回民最关注、最讲究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又叫平安节、宰牲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是一个提倡和教导回民们遵守纪律、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仁慈行善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另一方面也是祈求真主赐予平安和丰收。

 

圣纪节又称“圣忌”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纪念穆罕默德圣人诞辰及逝世之日。圣纪节一般是由当地一个或多个自愿出资的“社头”,组织附近的回民在清真寺聚会,还热情邀请可信赖的汉族朋友参加的学习和交流的活动。节日中穆民人头攒动,偌大的清真寺显得狭小而拥挤,但又显得宁静和安谧,阿訇们一个又一个走上讲坛,宣讲教义,告诫穆民子孙的行为规范,一餐长达十几小时之久,却无一人破坏气氛。

 


↑TOP
上一篇: 蒙古族生活习俗
下一篇: 中国独树一帜的安徽灵壁钟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冬至的习俗
·九月九 话重阳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为什么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
·合肥现百家宴:迴龙桥社区居民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主庙会”
·中国独树一帜的安徽灵壁钟馗文化
·蒙古族生活习俗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以“善歌”著称的壮族
·台江苗族姊妹节
·福建南平的图腾崇拜与蛇王节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