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及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这对汽车产业来说,无疑预示着一场新的机遇。
小城镇蕴藏大需求
中国汽车市场的梯度发展格局,使得小城镇蕴藏巨大的汽车需求。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大城市,各省份地区购买力差异较大。但发达城市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北京、贵阳实施的摇号政策,广州颁布的汽车限购令,上海出台的牌照拍卖政策挤出了部分汽车需求。而成都、长春等二、三线城市正在效仿一线城市,试图通过限行等管制措施,缓解交通压力,汽车产业的发展遭遇交通和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全国多个城市,尤其是东部一二线城市的汽车增长速度逐步回落。汽车企业将主要力量投入三、四线市场,中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中国车市的重要增长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汽车需求市场正在形成,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广大农村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购车能力,汽车需求潜力巨大。
汽车业需把握好这些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合理定位,在性能、结构设计上适应特定群体的需求,寻找发展良机。
城镇化提供新机遇
城镇化主要从扩宽需求空间、提供配套设施、促进汽车产业链、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等方面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首先,城镇化为汽车消费市场扩宽需求空间。城镇化使城市由极点式发展逐渐向网络式发展演变,随着城市人口增多,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公共交通和私人用车范围扩张,自主品牌轿车、轻卡、微卡等需求也随之释放。
一方面,城镇化建设激发商用车需求。城镇化在拉动中低端乘用车消费需求的同时,对商用车需求的拉动作用也逐步显现。城镇化必然带动小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扩张又将带动运输等行业发展,因此对于轻卡以及公共交通等商用车需求将有所上升。
另一方面,城镇化刺激乘用车需求。随着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普遍购买汽车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设计和定价需紧密贴合细分市场。一个成功的案例来自上海通用雪佛兰赛欧。2000年以前,塞欧以首款国际品牌“10万元家轿”的身份进入国内,现如今成为5万元“全民理想家轿”,十余年间,新赛欧将轿车进入中国家庭的门槛降低了近乎一半,而低价并不意味着低质,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市场定位的灵活调整使得赛欧得以领跑紧凑型汽车市场。
其次,城镇化提供汽车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在新时期,我国城镇化所需的配套设施包括智能建筑、轨道交通、电网、医疗信息设备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些基础设施保障同样为汽车业,尤其是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配套。
汽车业助力城镇化快跑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动力和决定因素。汽车业在我国工业格局中地位重要,可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汽车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长链条、高利润和集群式发展的产业部门,汽车的生产、研发、销售、信贷、咨询、保险等诸多领域,都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二是汽车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汽车产业具有关联产业多、带动性强的特点,与其直接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部门多达150个,主要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产业。前向关联产业包括钢铁、橡胶、金属等原材料工业产业,设备制造业、机械、仪器仪表等产品工业,以及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后向关联产业涉及到销售、金融、保险、物流、交通运输、广告等多个部门。
三是汽车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潜力巨大。汽车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不仅仅体现在直接就业,更带动了大量的间接就业,特别是服务业。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解决我国就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助推我国城镇化进程。
四是汽车产业对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作用显著。汽车产业发展前,我国的城市结构呈现一元化特征,即人们的非农业活动基本局限于城市内部,城市范围狭小,功能单一。步入汽车时代,居民活动范围扩大,居住、工作、服务、文体、教育等活动开始向郊区扩散,从而加快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镇化的进程,对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带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破解环境能源矛盾
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方面,能源环境的约束越发明显,道路拥挤造成生活不便,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同时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限购、摇号等政策虽然短期内缓解了一线城市过于拥堵的状况,但非长久之计,须完善城市布局,科学规划道路,落实交通法规。
要使汽车产业和城镇化实现协调互动,必须从技术层面有所突破;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汽车产业,使之与城镇化相得益彰;进一步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