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青春做伴,西部放歌
日期:2020-8-11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27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青春做伴,西部放歌——走近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大学生们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题:青春做伴,西部放歌——走近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大学生们

  新华社记者黎大东、许晟、顾煜

  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

  把理想化成力量,带着知识和本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们不约而同的选择。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近他们,聆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矢志不移建设边疆的新时代青年的故事。

  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李明键(前排左一)与研究生支教团在西藏昌都市支教期间与学校师生合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选择:到西部去

  “在新疆扎根是我一生中最坚定的选择。”来自青岛的丁贵阳这样说。这个毕业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丁贵阳和117名同学一起,决定留在新疆、建设新疆。

  丁贵阳说,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地质构造复杂的新疆大地是最好的实践场。“留在新疆,为国家探矿,为祖国献石油。我愿意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

  西部艰苦,西部同样大有可为。因为理想、因为牵挂、因为想把自己奉献给让老百姓幸福的事业,辽阔神秘的西部,成为越来越多有志青年的择业选择。

  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公益帮扶途中,马立(左)与农牧民交谈(2015年3月18日摄)。 新华社发

  马立多年前就有一个支援西藏的梦。2014年,马立从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后,毅然参加西部计划,来到雪域高原。两年志愿时间,他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发起多项公益活动。其中,他发起成立的“拉萨市林周县爱心中转站”,共计发放衣物百万余件,与30余名孩子进行了一对一的爱心帮扶。

  两年期满,马立作出决定,扎根西藏。“我和当地农牧民百姓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走了之工作不就归零了吗?”如今,马立已成为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阿朗乡曾经是孔繁森同志奋斗过的地方,这让马立备感荣耀。

  马立不孤单。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招募39.2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近80%的期满人员继续留在基层工作。截至2018年底,共有29万余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中西部2100多个县市区旗服务基层。

  对于很多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西部,意味着选择了远方。而对于另一些家在西部的大学生来说,到西部基层去,则是走出重重高山后的回归。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工学博士赵坤,2018年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甘肃,现已成为兰州理工大学青年科研骨干。“假如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回来,别人就更不愿意来了。”赵坤说,对于我来说,放弃待遇和环境更好的东部,回到西部,才是最正确和无悔的选择。

  来到、留下、扎根,高校毕业生们正为西部建设注入不竭力量。“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为基层补充了大批急需人才,有效缓解了当地人才短缺现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建设力量。”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志工部部长刘传磊说。

  广西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六林村驻村第一书记牟海迪(左)走访结束后与贫困户告别(2020年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凡诗 摄

  奋斗:无悔韶华

  2017年的一天,广西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六林村来了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斯文青年。他叫牟海迪,1994年生人,这天刚到任驻村第一书记。“这小孩能带我们脱贫?”村民们心里满是疑惑。

  两年之后,六林村人均收入比2017年提高了4000元。牟海迪用实际行动,向父老乡亲交出满意的答卷。没资金、碰钉子,山高路远、断水断电……每当遇到困难时,牟海迪说,只要能带大家致富,这都不算个事儿。

  广西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六林村驻村第一书记牟海迪(左二)与村干部一起筹划村里道路建设(2020年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凡诗 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仅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扎根西部的大学生们,正在各个领域夜以继日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2009年,刚出校门的郇志鹏一头扎进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扎根大漠11年里,他时常望着窗外肆虐的风沙,看着饭菜里飘落的沙子,默念着一句话:“青年不奋斗什么时候奋斗?!”

  在郇志鹏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19年6月23日,塔里木油田成功钻成井深8882米的轮探1井,创造了亚洲陆上最深井等七项亚洲纪录,在8000米以深超深层获得工业油气流,开辟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

  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西藏那曲,谈海玉已经扎根17年。17年前的那曲,医院传染科专业人才匮乏、医疗配套设施不健全,高发的结核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时刻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一定要让传染科强起来。”为了这个誓言,谈海玉引进技术,规范诊疗方案,积极引介人才;在出现传染病风险时,总是主动将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17年来,只回老家陪父母过了3个春节……

  正所谓功不唐捐,谈海玉多年来治愈的急慢性传染病患者超过8000人。在她的努力下,医院传染科建设得到了质的飞跃。“再多的荣誉也比不上农牧民百姓对我的认可,既然选择了扎根藏北高原,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她说。

  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一位位、一代代大学生们,将奋斗的激情洒满西部基层,把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无悔年华写就着人民幸福的华彩篇章。

  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李明键(前排左一)在西藏昌都市第二高级中学支教期间与学校篮球队师生合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使命:建功边疆

  “我想用一辈子去完成他们的心愿,我想在这里改变更多的孩子们。请允许我向母校递交一张请假条……”前不久,刚刚完成一年支教,本应保送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李明键向上级提出了留藏申请。

  曾经,来西部支教是他的梦想;现在,为孩子们筑梦,成了他念兹在兹的心事。李明键说,未来,我将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些寄托全家希望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渴望。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雪域高原、在天山南北、在黄土高坡……奋斗在基层岗位的大学生们,正用青春续写着西部边疆的精彩未来。

  “2019年疏附县脱贫摘帽。和贫困说了‘再见’,也就到了和小康说‘你好’的时候。”2014年大学毕业之际,来自山东的崔久秀选择奔赴西部,在喀什地区疏附县萨依巴格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

  “下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村民拓展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把火。”如今,崔久秀帮着村民创办服装加工合作社、缝纫培训班,带领群众发展千亩日光温室产业、发展庭院种植养殖,为村民增收费尽了心思。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刘雷已经“四进”西部。2014年他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支教一年;2016年在拉萨志愿服务一年;在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又两次返回西藏,资助西藏少数民族学生、推动藏汉民族交流。

  但他仍希望毕业后将所学运用到基层建设中去,服务基层老百姓。“我希望把自己的成长放在基层,在基层扎下来踏实干点事。”刘雷说,尽管在西部生活很艰苦,但在20多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可以一辈子骄傲的事。

  今年毕业季,更多大学生正在启程。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扎根基层、建设边疆,奋力书写着属于个人和祖国西部的新篇章。(参与记者:何伟、林凡诗、王泽昊、白丽萍、孟含琪、杨思琪、俞菀) 


↑TOP
上一篇: 脱下军装,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贵州“兵支书”脱贫攻坚一线显身手
下一篇: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