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脱下军装,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贵州“兵支书”脱贫攻坚一线显身手
日期:2020-8-10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297]

 
    新华社贵阳8月9日电
题:脱下军装,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贵州“兵支书”脱贫攻坚一线显身手

  新华社记者胡星、蒋成


    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贵州省,近年来选拔优秀退役军人在村居“两委”中担任支书、主任、委员,培养出一批摆脱贫困的山村“领头雁”。

  当地统称这些村干部为“兵支书”。他们“打法”多样,带领群众攻克脱贫战场上一个个“堡垒”,走向小康的难点逐一消除。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风貌(8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换个身姿奔赴“战场”

    韭黄黄,夏收忙。

  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成片的韭黄茎白如玉、叶黄如金、色泽诱人、长势正旺。村民们将成熟的韭黄从根部割起,送到分拣中心清洗和包装,随后通过冷藏车发往广东、上海、浙江等地。

  皮肤黝黑、声音洪亮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守亮正带领村民采收韭黄。他说,现在带泥韭黄每斤卖2元,亩产6000斤,农户种植1亩就有1.2万元的毛收入。经过村级公司清洗、包装的韭黄,每斤能卖到6元。

  而在几年前,这里的情况可大不一样。虽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旗韭黄”的发源地,但韭黄种植分散、规模小,大部分农户种植玉米,户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全村6373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45人,贫困发生率达25.8%。

  当兵4年退伍后,杨守亮做起了蔬菜生意,从云南、广西、湖南等地拉蔬菜到本地售卖。在多年摸爬滚打中,他摸到了韭黄村脱贫致富的“门道”。2016年担任村支书,他向村民承诺:“擦亮‘白旗韭黄’招牌,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脱贫攻坚也是‘战场’,一定要打胜仗!”

  首先是修路,货车进得来,韭黄才运得出。进村泥路坑洼不平,杨守亮四处奔波、申报项目,终于打通一条像样的产业路。

  部分村民不愿种韭黄,杨守亮将全村74名退伍老兵组织起来,以老班长带新兵的方式组成多个班组,讲解政策、流转土地、协调资金,成立村级公司产生示范效应。

  为打开韭黄销路,杨守亮组建32人的销售“尖刀排”,走南闯北找市场,与广东、上海多家农贸市场和大型商超建立长期销售关系。

  如今,6000余亩韭黄年产量4200吨,已成为全村脱贫的重要支撑。2019年,韭黄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3年时间让贫困村成为先进村,杨守亮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这个季节,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上关镇宜所村的“兵支书”杨兵和杨守亮一样繁忙。他组织村民采收茄子、装车外运,“村里现种植蔬菜1200多亩,这些天每天都要发出十几吨蔬菜”。

  2001年从部队退役,杨兵打过工、种过菜。成为“兵支书”后,他全力在村里推进茄子、黄瓜、无筋豆、生姜等种植。“这几种蔬菜能够轮番上市,特别是长茄可从5月采摘到年底,贫困户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他说。

  目前,宜所村已经脱贫出列,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万余元。

  换个身姿再领使命,退役军人奔赴新“战场”。记者从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了解到,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需要,贵州省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在优秀退役军人中选树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选拔培育了9116名优秀退役军人成为“兵支书”,带领群众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党支部书记杨守亮(右一)同农户交流(8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党支部书记杨守亮(中)到村民杨守荣(左)家中走访交流(8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铁的纪律挺在“战场”


    2016年,退伍军人肖正强当选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支部书记。想要干事创业,摆在他面前的头个“拦路虎”就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

  “经过走访调查,我发现村民对一些村干部意见很大,干群关系比较紧张。”肖正强说,那时候村支“两委”作风涣散,群众办事经常找不到人。

  在征得镇党委同意后,通过考察,群众推荐,3个不称职的干部被换掉,新的村支“两委”干部平均年龄38岁,充满活力。

  肖正强表示,从干部的作风问题入手,是受自己当兵经历的启发。在部队,农村出身的肖正强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勤奋好学,多次荣获嘉奖。“部队有铁的纪律,必须令行禁止。现在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把纪律挺在前面怎么行?”他说。

  借鉴了部队的管理制度,肖正强在村支“两委”定下“规矩”: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向支部请假;每周一和周五必须召开例会,在会上大家共同学习理论政策、实用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

  同时,平元村还专门制定了干部评价表,邀请群众为干部打分,严格奖优罚劣。

  如今平元村良好的风气已成为其他村学习的榜样。“老百姓上门办事一定能找到人,并且随叫随办,干群关系很融洽。”肖正强说,2018年以来,平元村村民对村支“两委”的满意度测评均超过90分。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五十亩村,铁的纪律也是脱贫攻坚“战场”的制胜法宝。2015年,从部队退伍的李刚担任五十亩村党支部书记,他发现“有的村干部作风不好,存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现象,村党支部涣散,已经多年没有发展过党员”。

  为了消除沉疴,李刚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作风,先后发展了10多名党员,将组织生活有序化、常态化。建章立制规定村里主要事务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尤其是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低保救助等不能由村干部个人说了算。他认为,当兵学到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在基层治理中非常有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党支部书记杨守亮(右二)与退役军人骨干姚焰鹏(左一)同摆摊农户交流(8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党支部书记杨守亮(右)在田地里给韭菜培土(8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多样打法决胜“战场”


    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就业创业处处长潘科说,活跃在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兵支书”经过部队多年培养教育,不但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而且头脑灵活,敢试敢闯。他们“打法”多样,因地制宜带头发展养殖、种植、旅游业等,将一个个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2012年,有8年兵龄的退役军人陈斌回到家乡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乡,2016年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当地群众的眼里,陈斌是一位“能跑”的“兵支书”。

  跑人畜饮水、产业路、危房改造等项目,“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问题解决”;跑养鸡场、蔬菜基地项目,25万羽规模的蛋鸡养殖场现在每天产蛋量达23万多枚,1200多亩蔬菜基地解决了200户贫困户就业问题;跑学生家劝返辍学儿童,全社区大学生从2012年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辍学现象完全消失。

  仲夏时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中潮镇中潮村果蔬飘香,游客如织。“80后”“兵支书”吴长霖一边指导村民采摘草莓、葡萄,一边电话联系超市确定供货时间。

  吴长霖2012年退伍后来到中潮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流转30多亩土地带领30多户农户一起种植草莓,当年累计销售2万多斤,收入60多万元。此后他创建生态农业观光园,将蔬菜、水果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了90户贫困户脱贫。

  今年38岁的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凤凰屯村监督委员会主任王天强在部队曾3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如今他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2003年退伍回乡后,他花光所有积蓄,承包土地种植茶叶。凭着一股子冲劲,他买书自学,参加培训,逐步将茶园面积扩展到400多亩,年产值100多万元。

  “富裕不能忘记穷亲戚。” 他说,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自己富裕了也应该帮他们一把。他把种茶和制茶技术教给贫困户,支持30多户村民种茶制茶,很多人成为种茶大户。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支部书记肖正强(右)与村民张修云交流茄子销售情况(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支部书记肖正强(左三)带领村委会成员到村民黄恺卫(左四)家中开院坝会(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支部书记肖正强(中)到村民邱明凤家中走访(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支部书记肖正强(左)与贫困户罗振友交流务工情况(8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TOP
上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感受开放新魅力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青春做伴,西部放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