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如何抢抓机遇,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崭新名片?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 本报记者 李跃波
“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1979年,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从此,黄山成为中国旅游业一张靓丽名片。
2009年,在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之际,省政府正式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2012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意见,提出“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如何抢抓机遇,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崭新名片?
做好生态保护文章 筑就美丽家园
根据《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七市,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山市、池州市,以及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安庆市的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为核心区。
“设立核心区,重在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重在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重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介绍说,目前划定的核心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区,是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该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是生态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严格禁止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这和我省不久前出台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是一脉相承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面对国内外几十家媒体记者,我省有关方面就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成效作出这样的回答——“经过两年多努力,千岛湖上游的安徽新安江断面水质,70%达到一类水标准,也就是说,从新安江流到千岛湖的水,70%能直接饮用。 ”作为我国首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畔的绿色实践,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在“完善支持政策”章节,《纲要》明确提出“扩大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规模和范围。 ”“到2020年,核心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森林覆盖率达到64.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 ”透过《纲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
做好精品打造文章 享誉海外市场
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这是皖南文化旅游业新的担当。
围绕加速“国际化”的主题,《纲要》梳理出旅游产品、服务标准、市场营销和国际合作四个关键词。旅游产品方面,将进一步提升名山名湖名城旅游线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针对特定市场的佛文化旅游、国际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自行车旅游、养生旅游等旅游产品质量,培育若干国际旅游社区;服务标准方面,将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市场营销方面,将利用国外著名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电影节等平台,积极推介文化旅游产品;国际合作方面,将申报举办中国(黄山)国际文化旅游高层论坛,打造示范区国际合作平台。
拥有一流的旅游精品,示范区才能“留住客、聚住金”。结合区域各市县资源禀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国别的游客需求,《纲要》细分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戏曲演艺、饮食茶艺文化、工业旅游、名人文化、红色旅游、体育健康休闲等八类产品。
让海内外游客行得顺心、玩得开心、游得舒心,离不开现代化的公共旅游服务体系。为此,《纲要》明确了“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强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现代旅游中的运用”“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区域旅游在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旅游气象、地质灾害等预报预警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等举措。
做好传承创新文章 演绎徽派故事
皖南的灵山秀水之间,有着太多的人文遗存和传统技艺。如何让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活”起来,让今天的人能够触摸过去,让外面的人能够认知皖南,是皖南迈向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一道必经门槛。
去年,香港演员成龙表示将其收藏的部分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一所高校,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各界争议,也再次引起人们对皖南古民居保护的关注。为此,《纲要》从强化系统性保护、加强载体建设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三个方面,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具体包括“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支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研究制定 《示范区文物保护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等。
在“旅游难忘安徽”经典线路中,有一条文房四宝探秘之旅,泾县宣纸文化园是其中一站。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明清时期宣纸生产的108道工艺,还能亲手制作一张印有自己属相的宣纸。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效结合,是这条线路的魅力所在。在强调保护的同时,《纲要》也为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给出了方向——建成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体验为内容的新型文化旅游景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贸、旅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增强徽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的观赏性,打造一批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影视、演艺精品力作。
变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纲要》围绕徽派建筑、徽菜徽茶、黄梅戏、文房四宝等“金字招牌”,大力倡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其中,“加大徽州三雕的开发和古典建筑构件的生产”“打造徽商大宴、徽宴十八碗等徽宴品牌”“文房四宝要发展‘大师经济’、推动柔性生产”等提法较为新颖。
“弘扬好、展示好、开发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提升示范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担当。 ”省发改委副主任余群说。
·链接·
示范区发展格局
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充分展示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商文化、文房四宝、徽菜、徽茶等历史文化魅力,保持徽州文化的完整性,推动徽州文化与青山秀水、美好乡村联动,形成以黄山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山水文化旅游圈,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
“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升金湖、花亭湖为节点,将皖南高品位山水风光连为一线,充分展示精、奇、清、秀的特色,联动开发观光、文化与度假组合型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区,培育形成世界级黄金旅游带。
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突出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游轮观光、主题公园体验、健康运动养生等,串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皖江城市及重要景区,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