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蒙城县顺着省道203 线南下13 公里有个叫“乐土”的乡镇,乐土镇政府所在地再转向东行走1.5 公里有个双龙村,这个村有11 个自然庄720 户3260 人,耕地有5515 亩,人均不到1.7 亩土地,而乐土镇人均耕地2.5 亩。 绕不开的“缺地” 面对如此少的人均耕地,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想要靠这些土地养活三千多人,压力显然不小。另辟蹊径走出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既是现实所迫,也是坚强不屈的双龙村民对现实的回答,“大棚蔬菜搞得好”正是双龙村在申请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理由之一,另外还有两个理由是“全村720 户盖楼的非常少”和“村民的积极性特别高”。 “全村720 户盖楼的非常少”,有利于新农村的规划,可以降低村民的损失,可以避免少数村民‘二次规划’带来的浪费。 “村民的积极性特别高”,也不仅仅是出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景,也有现实的一笔经济账。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宅基地变为耕地这一过程,双龙村可以多出733 亩耕地,人均多出0.23 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土地以后是连在一起的,无论是翻耕土地还是收割庄稼,效率都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高。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现实的要求。“大棚蔬菜”是双龙村的特色产业,对全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这个“支柱产业”也有着很大的风险。面对自身不足,双龙村在《双龙新农村建设项目简介》中的回答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以双龙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取‘企业+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精英模式,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莲藕、泰国花奇莲、观赏荷花、金丝瓜等蔬菜,目前蔬菜面积发展到600 亩。” 农民的城市化生活 双龙村离乐土镇政府所在地其实很近,1.5 公里的距离是有“水分”的。乐土镇新规划的商业街就在镇子东面,新的镇政府也在附近,连接商业街向东延伸的水泥路恰恰也经过双龙村,笔直的路没有一个弯角,站在商业街路口眺望甚至可以听到双龙村村民欢快的笑语。 双龙新村720 户,三个保留村的近300 户选择就地建设,其余的400 多户在新村规划地统一建设,目前新区330 户的建设基本完工,公共设施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 整个新村东西长,南北短,站在广场南边的桥上向东望去,新村的道路非常整洁,笔直笔直的,还有路灯,为了衬托绿化,很多人在自家院落前还修了“小花园”。不仅路上“功夫”做得十足,路下的工作也是一丝不苟,自来水管道、污水排放管道的铺设都是非常标准的。很多村民的家装饰的也非常有现代感,地板砖、楼梯扶手、厨房灶具、卫生间马桶,餐厅与 客厅也被分开使用,客厅对着卧室的墙面放置电视机,三个沙发围着电视机前一个玻璃茶几摆放,客厅里的地板砖与别处不同有个地毯的图案,如果不是身在现场,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农村家庭。 “以往的‘水泥路’现在成了真正的水泥路,道路水泥化,排水畅通化,自来水到家,宽带入户。有卫生院看病报销,有学校上学方便,种地最远的也就是2 公里。还建了养老院。 新农村背后的经济账 自2010 年被确立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后,源源不断的“输血”开始了,无论是建设什么只要需要钱上级部门都是欣然应允,乐土镇一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说:“可以说财政是大力支持。”“不是大力支持,而是全力支持、倾力支持,”柳向阳“纠正”说,“建村办公大楼,建养老院,修广场,修水泥路,安装路灯,搞绿化,整治河道,铺设自来水管下水道,这些钱全是财政投入的,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投入一千多万,整个新村建设完成将是一个上亿元的大工程。”后续投入漫长而遥远。相对于前期的投入,后期的投入显得漫长而重要。双龙新村在吸引农户来安家时,承诺很多事情。村民胡素霞建沼气池花了2000元左右,获得财政补贴680 元,第一次填充的两车粪便也是“上面”花钱购买送给她的,门前的铁栅栏也补助了500 块钱,很多东西同样有补助。以前每个人每年补助2700 元,七月份之后开始变成3000 元,每个人每个月发30 块钱的零花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投入,正在检查卫生的席春荣院长说,这要是放在十几年前,都是不敢想的好日子。(摘自亳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