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垄上行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乡村美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垄上行 - 乡村美食 

烙馍
日期:2013-9-22  新闻来源: 本站   浏览[2752]

 

    关于烙馍的由来,据说最早是在汉代战国时百姓所制作的: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为刘邦的军队一向以纪律严明而深入人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士兵们劳于作战,很少能吃上饱饭,百姓们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老百姓急中生智,结合当地农作物情况,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快速、携带方便的面点——烙馍。从此,刘邦军队士气大增,为他们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那么,另外一个关于烙馍的由来,不是传说,而是史料记载。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曾几何时?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

    烙馍历史悠久,经济实惠,它不仅是当地寻常百姓所喜爱的食品,即使是当地的达官富贵,也同样喜食烙馍,因它的味,因它的形,因它的历史内涵。徐州名人君牧曾经吃烙馍,并且这样赞其味美,诗云:“一叠圆圆敷粉霜,裹荤卷素饱饥肠。未曾求得个中味,无以晓知物外香。慢食常因荒去日,快餐原为惜流光。好将宴谱添新页,莫笑难登大雅堂。”因其含水量少,易于携带,且可久存,在小饭店或大饭店都可以品尝到。

  至于“烙”的起源,古文《随园食单》、《调鼎集》中均有“石鏊饼”的记载。据说,烙法是由古文献所说“石上燔谷”演义而来。《古史考》中这样记载“神农时民食谷,释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宋代人们才开始直称其法为“烙”。而再往后,又根据其不同的加热介质、器皿,可以分为干烙、水烙、油烙,一般以干烙与油烙为多见。

  干烙而成的面点制品很多,在此只简要介绍一下烙馍(亦称烙饼),它是皖北、苏北民间的传统面点。烙馍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两个人可以做,一个人也同样可以制作。制作烙馍的工具:面轴(为一种枣核式长轴)、鏊子(直径约40 cm的铁制工具)、竹劈子一根、炉子或锅戗子,燃料为无烟煤或干柴草;原料有:普通面粉或精面粉、水(其中可以加入鸡蛋或其他辅料);制作方法:鏊子支起来后,把调好的面团下剂,揉按后用擀面轴擀开来(厚薄均匀,大小约直径30 cm),而后再用竹劈子挑到鏊子上(鏊子不要烧得太烫,以免烙馍煳掉),用竹劈子翻几下,烙制表面白且起泡时,即成熟。

  制作烙馍不仅仅可以用麦面粉,也可用绿豆面或其他的面粉。如用麦面所制,500 g面可以出14张左右。有人作了一个有趣的统计:技能熟练的人可以在1小时内,烙出数量为6.5 kg左右的烙馍来。所以说烙馍制作快捷、简单,吃起来也就方便、实惠,是当地百姓最爱吃的面点之一。

  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往,烙馍是很受老百姓喜爱的,它已经成为今日人们每天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刚刚烙好的烙馍,色泽白,有少许小黄壳,味香甜,吃起来韧且筋道,美味可口。论及烙馍,不管是热的,还是凉的,都是难得的美味;如果用刚烙好的烙馍卷上一些刚刚炒好的热菜(最好是炒的辣的、鲜咸味、很下饭的菜),或者卷上馓子、羊肉串等,叫你吃上一回,肯定下回再吃还想着它,味道独具一格!

  烙馍的食用方法多样。不仅仅可卷素卷荤,若用野生的马齿苋,或自家种的韭菜等时令蔬菜作馅料调味后包在烙馍中,然后在鏊子上摊成半圆形,即为百姓所常食的菜盒,味道清香、质感柔软、鲜咸爽口;也可以用一张烙馍作坯,在碗中用葱花、鸡蛋、盐、香油等调好馅料均匀的抹在坯料上,然后再盖上另一张烙馍,合起来烙熟卷成卷子,食用时再切成小块即可,谓之油馍,外脆里嫩,鲜香可口;调面时,若加进调料烙成薄饼,可甜可咸,酥松而香;调面时也可加入芝麻仁、盐或糖,烙成半熟的烙馍,再切成菱形片入油锅炸,成品酥、脆、香,这既是徐州当地百姓每年年关要炸制的食品之一,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猫耳朵”,闲来没事,即可作为点心来食用。再如,民间的汤点“丸子汤煮馍”(绿豆面丸子煮馍)所用的原料就是以绿豆面烙制的烙馍。这道汤点源于北魏时,后来流传到民间,在徐州一带是非常独特的汤点之一。


↑TOP
上一篇: 韭菜合子
下一篇: 利辛驴板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