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安徽省乡村振兴之路
日期:2022-02-24  新闻来源: 安徽日报   浏览[607]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这是我省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贯彻落实的纲领性文件。

20220220000359a[1].jpg

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的美丽乡村。 通讯员 过仕宁 摄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底线,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 ‘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去年我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总量再创新高,实现“十八连丰”,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

  “粮稳天下安”。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强调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明确要求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卢仕仁表示,作为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安徽落实文件要求责无旁贷,将按继续立足“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工作思路,加快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不断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丰产稳产,必须继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要求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去年,我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60.34万亩,总面积达55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4%。今年我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51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自启动种业强省建设以来,我省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352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186份。今年将加快种子高产稳产新品种选育推广应用,提高亩均单产和效益。 ”卢仕仁说。

  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加快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结合起来,今年我省在科技强农方面重点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等6大行动;在机械强农方面重点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等6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

  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将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四类人群作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对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加强产业就业等帮扶,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时开展针对性救助帮扶,切实做到凡困必帮、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省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提升社会帮扶水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以来,针对国家层面出台的衔接政策,我省已配套出台43个政策文件,有序做好政策衔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只白鹅可以卖到200多元,净赚100元,很多养殖户通过养鹅致了富。 ”在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养鹅大户江卫军欣喜地说。皖西白鹅是当地地理标志产品,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裕安区作为皖西白鹅中心产区,养殖规模超320万只,羽绒制品加工企业超60家,已经形成白鹅养殖、屠宰、羽绒及羽绒制品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六安市着力加强茶叶、中药材、油茶、畜禽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乡村振兴,关键要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汪能武介绍,六安市牵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围绕主导产业,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延伸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园区建设,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日,《安徽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出台,在做强现代种养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等方面发力,推进乡村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乡村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

  为农民而建,让美丽家园更宜居

  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拿出一个篇章,部署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让广大农民的家园更宜居。

  文件指出,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强调要“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明确要求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对此,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汤洋表示,落实这些要求就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搞“一刀切”。要尊重农民意愿,采取更符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把工作做得更细致,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升级版。

  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去年省以上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此外市级按照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县级不少于1000万元配套投入,全面推进767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年度建设任务。 ”汤洋介绍,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累计9598个,其中省级中心村6558个;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8290个,其中省级中心村5791个。

  到2025年,我省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美丽乡村“441”建设目标,即建设4000个左右美丽乡村中心村、40000个左右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提升1000个左右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水平,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力争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直接受益人口占全省农村常住人口40%左右。

  小厕所,大民生。去年全省完成40万户改厕任务。组织开展2013年以来财政支持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累计摸排户厕300多万座,所有不能使用或不能全年使用的问题厕所将于今年年底完成整改。

  “今年全省计划再改厕30万户左右,到‘十四五’末,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 ”汤洋介绍,同时今年全省将新创建16个粪污资源化利用和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引导和推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导、村级组织和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三者相结合的改厕后续管护机制。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要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对此,汤洋表示这些要求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各地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得更细致,分类推进、分类施策,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确保把民生事办得更合民心民意。(记者 史力 范克龙 彭园园)


↑TOP
上一篇: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下一篇: 时习之|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冬奥外交谱写合作新篇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