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
日期:2020-8-5  新闻来源: 新华网   浏览[30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

 

 新华社长春8月4日电 题: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

  新华社记者陈俊、宗巍、段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面对黑土地退化严峻形势,吉林省以及黑龙江、辽宁等地打响黑土地“保卫战”,推广农业科技、出台保护条例、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一项项针对性措施,为黑土加“油”,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一只蜻蜓停靠在一株玉米上(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打响“保卫战”: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富饶的黑土地,夏日里一片葱郁,庄稼茁壮生长。

  坐拥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19年东北粮食产量达到2762亿斤,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守着黑土不愁粮。在“黑土地之乡”吉林,黑土面积占总耕地65%以上,孕育出闻名全国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这些天,榆树市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刘臣忙着田间管理,他家的玉米地一公顷能产25000斤。虽然对丰产有底气,但刘臣心里也有担忧。他说,黑土层变薄了,有的地块只剩下二三十厘米厚。

  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刘臣的担忧,也是东北的担忧。作为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东北典型黑土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多年来,为了保障粮食供给,东北黑土区耕地资源长期透支,化肥农药投入过量,导致黑土变“瘦”。监测数据显示,近60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50%。

  黑土地“保卫战”势在必行!

  从2005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措施,着力黑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2017年原农业部、发改委等6部门制定政策文件,要求通过修复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

  作为黑土地保护的先行地区,吉林省梨树县从2007年开展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每年整合2000万元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的研发、培训和推广,2015年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

    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合作社内(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吉林全省,2009年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覆盖面积530多万亩;2013年以来剥离近3000万立方米黑土进行造地复垦,提升耕植能力;2015年启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黑土地保护模式和运行机制。

  东北全域都在行动起来。在黑龙江省,深松整地、休耕轮作等举措在多地推行;在辽宁,高标准农田、测土施肥等一系列“藏粮于地”措施有序展开。秸秆深翻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东北农民的选择。

    3月11日,农民在吉林省榆树市的一家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检修农机。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打赢“攻坚战”:与黑土退化全力“战斗”

  经年累月“掠夺式”耕作让农民养成了重化肥农药的耕作习惯;在一地奏效的黑土地保护新办法,在另一地可能“水土不服”;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还很普遍……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打赢黑土地保护“攻坚战”?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协同发力,使出浑身解数,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给黑土地“加油”,让黑土地“歇口气”。

  在“中国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公主岭德乐农业发展联合社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将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再加入腐熟剂堆沤发酵成有机肥。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科科长贺宇介绍,这相当于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坚持三四年后,当地黑土耕作层逐渐变厚,已经超过30厘米,有机质含量提高3%,产量也增加5%。

  一项项精细化保护技术也在发挥成效。

  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试验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沙野在黑土地中采集样本(2019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对于很多种地老把式来说,怎么也想不到,翱翔于九天的卫星,能成为黑土地的卫士。“这块地面积大,地势高差小,可以适当密植,但要注意土壤耕作深度。”在吉林云耕农业敞开式办公空间里,工程师对着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图分析播种信息。

  来自“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精确图像与实地测土、测肥有机结合,为黑土地耕作开出“药方”。如今,这一技术已在全省多地开花。人们说,是卫星给黑土地保护开了“天眼”。

  在吉林省乾安县父字村,吉林省农科院专家长期驻点,他们根据当地土壤特点研发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种粮大户金英敏的玉米地,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带沿着地垄埋在玉米根部,打开农田井,水和肥就顺着滴灌带滋润着玉米根部。金英敏说:“以前施肥‘一炮轰’,土壤板结严重。现在施肥、灌溉更精准,地力也在变好。”

  打赢黑土地“攻坚战”,既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也需要耕作方式的改进。在黑龙江,很多地区采取休耕轮作让黑土地“歇口气”,把玉米改种为大豆,施行米豆轮作,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在辽宁,超过6000万亩以上耕地采用配方施肥,农民根据自家土壤状况,使用不同配比的肥料,减少化肥使用。

    5月7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打好“持久战”: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也非朝夕之功,“保卫战”注定也是一场“持久战”。

  走进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的庄稼地,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4000多亩玉米已经开始抽穗。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说,经过这些年的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越来越稳。

  近年来,旨在保护黑土地的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在吉林省逐渐铺开,达到1850万亩,但相较全省8500多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还很小。推广新技术、扩大保护面积的任务依然艰巨。

  可喜的是,随着新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民耕种观念正在转变。如今,许多种粮大户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后,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保墒能力,提高了出苗率。”吉林省双辽市秀水村农民刘国全说。经过几年推广,秀水村九成以上的玉米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亩均增产约50公斤。

  这几年,从备耕时节开始,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处处长高喜文就开始进村入户。他和同事扎根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

 

    5月7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农民驾驶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广袤的黑土地上,许多科研工作者把青春撒在田野上,奋力与黑土退化赛跑。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吴春胜在吉林西部驻扎19年,试验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农业大学在东北多地建立实验站,每年有上百名科研人员扎根乡村,研究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体系。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引导、统筹力量、持续推进。为了打好这场“持久战”,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黑土地保护条例,辽宁、黑龙江也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目前,吉林、黑龙江、辽宁各省已经建立黑土地保护推进落实机制,实行黑土地保护考核机制,督促各级政府落实保护责任。

 

  一项项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有效实践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稳住“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越来越足。(参与记者:薛钦峰、邵美琦、徐子恒)


↑TOP
上一篇: 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危机中育新机 变局中开新局
下一篇: 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中国谋划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