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研究会 乡土新视线 乡土风采录 乡土垄上行 乡土文明史 乡土大世界 乡土文化苑 会员之窗 乡情杂志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名村名镇  乡贤能人
乡土企业  美丽乡村
乡土产业  乡土物产
乡村旅游  乡村美食
乡土史话  人物春秋
民俗风情  名胜古迹
文化中国  美丽中国
海外乡情  异域风尚
乡土文苑  民间艺人
乡土书画  乡土影像
会员名录  入会须知
会员留言  联系我们
欢迎您来到乡土安徽网!今天是:
乡土新视线  
新闻资讯
会员动态
政策法规
乡土研究
文化中国 >>更多
2014/1/8
2014/1/8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2013/9/26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土新视线 - 新闻资讯 

正向我们走来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岁"啦!
日期:2019-4-3  新闻来源: 本站   浏览[395]

  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两周年回眸

  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4日至27日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

  “墨子号”遨游太空,牵手“京沪干线”开启洲际量子通信新时代;量子产业异军突起,中国声谷拔节壮大,生物医药突破不断,合肥新兴产业生机勃勃,为安徽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年来,统筹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一个初具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科学中心,正在向我们走来。

 

  源头成果竞相涌现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

  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研究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韩纲教授研究组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刊发论文,宣布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这意味着人类未来或将拥有裸眼超级夜视能力。薛天表示,这项技术未来不仅能赋予人类超级视觉能力,在民用加密、抢险搜救、安全以及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还有可能辅助修复红色色盲等视觉感知波谱缺陷相关疾病,在眼底药物局部缓释、光控药物释放等方面也有可能应用。

  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成功的背后,也闪耀着安徽的创新力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为此次月背探测提供了软着陆用关键产品——缓冲拉杆,这是固体所继“嫦娥三号”任务之后,再次为“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作出重要贡献。为研制这种塑性好、强度适中、重量轻的材料,固体所的科研人员通过6年攻关,突破了拉杆产品多项冷、热加工关键技术,最终助力实现了中国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梦想。

  抓创新是大道理,能创新是硬道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使命。两年来,该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等三大科学目标,并结合“京沪干线”实现洲际量子视频保密通信;“魂芯二号A”芯片、低功耗混合神经元芯片等的研发成功,为中国芯片带来令人振奋的“春消息”;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实现在轨运行,使我国首次观测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发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的新型催化机制、攻克系列铅基堆核心技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激酶为靶点的全细胞筛选库,该中心源头创新成果的不断突破,助力我省逐步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创新平台集聚动能

   ——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圈”,形成一批引领性项目成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安徽省代表团集体建议的第一条,就是支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在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路旁,从空中俯瞰,一栋H形的大楼正在紧张地施工,这里正是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探索机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主大楼。 “中科院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进展良好,主大楼已经快封顶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说,该研究院是按照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建设,其主大楼未来也将可能成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主大楼。

  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当前,我省在量子信息领域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但也正受到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必须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建立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到深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各项关键技术的攻关,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布局。 ”在全国两会上,潘建伟建议尽快实质性启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大科学装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志和重要基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大于100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稳态强磁场试验装置产生42.9特斯拉稳态磁场……目前,该中心已建成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正在建设,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已经启动,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综合集成装置预研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一枝独秀不是春。围绕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圈”,我省不仅大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还在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等方面加紧布局。首批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启动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投入运行,天地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正式揭牌,科大讯飞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一期建设全面开工,众多创新平台正在为安徽发展集聚新动能。

  “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京沪干线”开通……这些国之重器的诞生,凝聚着长三角合作创新的力量。长三角创新合作吹响“集结号”,可以让安徽更好地以全球视野把握时代创新脉搏,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人先的志向,在若干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我省正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与沪苏浙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为探索区域创新协作“长三角模式”作出安徽贡献。

 

  新兴产业崛起高地

  ——打造经济发展“动力源”,形成一批产业化重大成果

 

  3月27日,上交所公布科创板第二批获受理企业名单,全国8家企业榜上有名,我省国盾量子赫然在列。作为“量子通信第一股”、国内量子领域首个独角兽公司,国盾量子脱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全球首条城际量子通信干线——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目前,我国已建成实用化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总长(光缆皮长)7000余公里,其中超过6000公里使用国盾量子提供的产品且处于在线运行状态,国盾量子是中国最大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

  合肥市高新区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随着量子通信等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一个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形成。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中创为量子……在合肥市高新区横贯东西向的云飞路沿线,密集布局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这条道路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量子大道”。 2018年10月,国仪量子发布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18年12月,本源量子向世界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款国产量子控制系统——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目前,合肥市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全区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数达600人,近三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中发表论文达151篇,雄踞全球首位。另外,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科技的突破和量子产业的发展,生动地诠释着这一“硬道理”。科技成果转化是个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不识”饱受诟病。该中心瞄准成果转化这一世界性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产业,为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原动力。

  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低能成像能力填补国际空白,国产超导质子治疗设备旋转机架等三大核心设备研制成功,针对FLT3-ITD阳性的急性白血病创新靶向药物已开展临床试验……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成果转化,形成一批产业化重大成果。 3月,首届“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融模式”项目签约会上,该中心发布高效吸能合金、药物靶点检测、普惠型糖尿病无创检测仪等170余项成果。 “我们已系统梳理出173项重大原创性可产业化成果,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 ”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多家园区和企业正在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将迅速转变为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记者桂运安)


↑TOP
上一篇: 习近平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下一篇: 致敬,为祖国献身的英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第一观察 | 新征程上,总书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
·习近平对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
·2022服贸会闭幕 为世界经济
·热烈祝贺安徽省餐饮技术与管理研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效统筹疫情防
·习近平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一国两制”香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最新信息 >>更多
2021/12/30
2023/03/07
2023/01/1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9/06
2022/08/31
2022/08/09
2022/07/01
民间艺人 >>更多
“亳州剪纸”  王炳华
“柴门大鼓”马云城
“东至花灯”李雨后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农业部中国文化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农委安徽社科联安徽省管局
安徽餐饮网中国接待之友安徽省文联安徽新农村中国亳州网中国亳州之友网旅游政务网中国烹饪协会稻香楼

版权所有: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安徽科技大厦4楼 电话:0551-62623919 62670776
皖ICP备13015202号 邮箱:xiangtuwang@163.com 技术支持:数字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