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花果飘香的皖北大地上,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浪潮滚滚;广袤而美丽的希望田野上,处处气象万千、生机勃勃。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乡村长卷正在古老而具有活力的宿州大地徐徐展开。 2012年9月,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美好乡村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策,在江淮大地上掀起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滚滚热潮。宿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四化同步”的着力点,作为加速“四个宿州”建设的必由之路,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三不三重”建设理念(即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风貌,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建设),围绕“四美三宜”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宜居、宜业、宜游),实施村庄建设等五大工程,构建领导包扶等六大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兼容、具有皖北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宿州路径”。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努力,宿州市2013年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已进入加速建设、完善提升阶段,36个首批省级重点示范中心村均已基本成型,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做法与成效,也得到省领导和省直有关单位的充分肯定。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正以日新月异的成就,诠释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 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主体作用 宿州市坚持群众路线,注重把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紧密结合,农村的事农民要说了算,农村的事业党组织要领着干。 向群众公开,受群众监督。把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管护等关键环节、重大事项和重要工程,向群众公开,请群众监督,没有村民代表的签字,重要工程就不能通过验收,充分体现“群众的事由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 请群众参与,让群众决策。多数群众不同意干的,坚决不干;应该干但群众一时想不通的,就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坚决防止“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 为群众示范,鼓群众干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在全省率先开通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网站和手机短信平台,积极组织新闻和文艺工作者,深入美好乡村建设一线采访采风,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乡村的变化提振农民精气神,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感觉美好乡村看有榜样、学有典型,不断激发农民热情、激励群众踊跃参与美好乡村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做到统筹结合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把握方向、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引领,与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统筹城乡相结合,在统筹中加速推进,在统筹中融合发展。 遵循规划的“五性”,即指导性、特色性、全面性、可操作性、严肃性。指导性,就是顺应形势、顺应发展、顺应“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土地向家庭农场(大户、能手)集中。按照“三集中”指导大规划、大布局、大建设。合理界定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和建设时序,并为未来的乡村发展预留空间,切实维护规划的可执行力和建设的可持续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特色性,指建筑和产业两大特色,就是突出本地产业特色,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建好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产业,加快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可操作性,是规划要便于建设实施,既高于现实,又结合实际。坚持按规定程序制定规划,做到干部指导、专家编制、群众参与。全面性,就是围绕居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重要内容统一规划,把美好乡村建设当作一项综合工程,系统推进。按照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化、项目建设工程化、工程建设具体化的要求,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严肃性,就是一旦定下,绝不朝令夕改,严格控制农民新建住房审批,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无规划设计的房屋。 明确规划的内容,根据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可分为城郊型、商贸型、产业型、旅游型、乡村型等不同类型。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农村特色,涵盖中心村布点规划、建设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心村布点规划要体现中心和方便,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规划一个中心村;规划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市委、市政府就村庄规划提出,中心村布点规划为每个中心村集聚人口5000人左右。以规划引领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形成“三个三分之一”,即县城、集镇和农村社区人口各占三分之一。二是建设规划涵盖建筑风貌、建筑布局、公共服务等内容。围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等多个方面,做出区划合理、功能配套、宜居宜业的综合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按照“11+5”的标准配置,即11项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5项基础设施: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集中墓地。要围绕规划搞建设。三是产业规划体现特色、重点、集聚、高效。 因地因时制宜,推进协调发展 宿州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人多、钱少、底子薄、任务重”的现状决定了美好乡村建设不能走“大投入、大拆迁、大建设”的模式。该市美好乡村建设,以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从群众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破题,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做起,通过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四化同步。 一是整合资源,形成美好乡村建设合力。在财力并不充裕的条件下,市县区财政共投入资金1.5亿元,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关键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依据“项目跟着示范村走”的原则,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全市已整合8.26亿元涉农资金,用于2013年度36个示范村建设,平均每村2295万元;加快美好乡村投融资平台建设,不断拓宽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渠道。 二是整治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脏乱差”现象一直是皖北农村的痼疾。美好乡村建设之初,宿州市就以“三清”、“四修”、“五化”为抓手,深入开展村容整治活动,加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健全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使示范村面貌在短时间内焕然一新。该市把垃圾污水处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政府投入一点、村集体补助一点、农民再掏一点的方式,36个村按照500人左右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建立了专职保洁队伍,添置了环卫设施,实现了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村级污水处理厂现已建成20个,其余16个全部在建。 三是发展产业,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以国家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规模农业。目前宿州市已认定家庭农场100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800多家,发展农业企业3154家,组建农业产业联合体63个,土地规模流转面积达120多万亩。据统计,36个示范村1-9月份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以上。市财政安排360万元“酵母工程”专项资金,按照“财政投入建棚,农户租赁经营,租金归村集体”的思路,在18个示范村各建设20亩蔬菜大棚,每个示范村一年增加集体收入约5万元,可有效解决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后续管护费用等难题。萧县费村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0万元。灵璧县在虞姬乡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流转土地600亩,建成300多个蔬菜大棚,吸纳500户贫困农民参与生产经营,目前500户贫困农民全部脱贫,近1/3的贫困户收入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实现了美好乡村与产业扶贫的完美结合。 四是有效对接,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抓城乡党组织对接。安排市直单位党组织与36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中心村结对共建,建立联合党委,结对共建单位向结对村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帮扶;抓村企对接。精心选择3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36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中心村结对共建;抓党员干部与群众对接。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号召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共建。如泗县开展“党员干部一带三、美好乡村路子宽”活动已经取得群众公认的成效;抓工业园区与美好乡村对接。通过城市工业园区与美好乡村结对共建,由工业园区优先录用结对村的农民务工,并提供启动资金帮助结对村土地整理,村庄整治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供应工业园区。市制鞋产业城与土甬桥区秦圩、付湖2个村庄结对共建,可整治腾出建设用地指标1872亩用于鞋城发展。工业园区与美好乡村对接共建,可有效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缺地”、“缺人”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缺钱”等瓶颈制约。 创新工作机制,力争提速提效 构建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推进机制,每月在县区轮流召开一次美好乡村建设现场观摩调度会议,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督查活动;对36个示范村都派驻了包扶工作组,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包制度,形成了“市作指导、县区为主、部门协作、乡村实施”的工作格局。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立为民服务大厅,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制;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社会风尚培育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完善文明乡风的弘扬机制。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陆续建成,给村民提供了健身、娱乐、休闲、学习的好去处,文化墙、宣传栏等不仅美化了美好乡村的环境,也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弘扬,“文明户”、“好婆媳”、“改陋习、树新风”等文明评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涌现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宿州好人”,讲文明、树新风、学科技正成为美好乡村的新时尚。 宿州各地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表明,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的重大战略方向正确、群众拥护、成效初显、愿景喜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一定能够把美好乡村打造成为统筹城乡、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正如群众所说的,“美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美好乡村让农民“在一样的土地上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背景资料) 宿州美好乡村建设目标: 实现“四美三宜”。 “四美”就是“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三宜”就是“宜居宜业宜游”。宜居,就是村容村貌整治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农民住房实用美观,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宜业,就是通过推进乡村工业园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在人口集中新村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要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带动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宜游,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改善村庄软硬件环境,充分挖掘人文自然景观,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景点,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宿州未来美好乡村建设任务: 宿州市现有1212个行政村,9109个自然村。从2013年开始,通过大力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每年培育建设120个左右中心村(其中重点中心村30个以上),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基础服务配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宿州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思路:“124456” “1”就是遵循一大总要求,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总要求。 “2”就是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 “4”就是推进“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是转型发展的重大选择。 另一个“4”就是实现“四美”目标,即“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是指:县城、集镇和中心村等专业功能区布局合理,作为中心村,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以社区化方向培育中心村。村庄规划科学合理,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充分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符合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生态宜居村庄美是指: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农民住房实用美观,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兴业富民生活美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明和谐乡风美是指: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5”就是实施五大工程。围绕中心村建设的三种类型,即拆迁新建型、改造提升型和旧村整治型,实施村庄建设工程、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6”就是建立六大保障机制。通过建立领导包扶机制、创新适用的农村土地转换机制、完善整合资金的投入机制、创新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保障全市美好乡村建设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开展。 本版文图:杨维志、吴振、吴天元、崔猛、李艳龙、何雪峰等 (部分图片由宿州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