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境九华山,千载杏花村,浩荡长江水,魅力生态城。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态一直是池州立市之本、发展之基。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彰显生态文明特色,始终保持着山清水秀、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融的文明创建之路。
立足资源优势,做大生态旅游业
2013年8月31日,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正式对外开放;10月10日,总投70亿元的杏花古村综合旅游项目签约杏花村文化旅游区。
池州境内,旅游资源高度富集,景区景点如众星拱月。九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牯牛降国家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水禽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天堂湖新区,已成为池州五大国家级生态资源“名片”。同时,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十余处。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与黄山、太平湖等众多景区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两山一湖”大旅游经济圈。
近年来,池州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着力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 全面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中国十大特色魅力品牌旅游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一张张“国”字号旅游名片,让池州旅游享誉全国。
据统计,2012年,池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700万人次,旅游收入2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0%。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8个、3A级9个、A级27个。旅游工作在全省的综合考评位次始终位居前列,保持在全省旅游发展的第一梯队。
设置“绿色门槛”,做强生态工业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池州市科学理性设立“绿色门槛”,严格环境准入,实行“四个一律不批”,4年来,共否决重污染项目近80个。同时,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矿山企业已从2000年的560家关停整合到目前的280家,有200多家实施生态恢复。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市第三次党代会作出将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池州市首位产业的战略部署,并按照“首位产业、首位支持”的要求,围绕基础设施、金融信贷、科技创新等7个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首位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池州首位产业已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引进落户电子信息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390亿元,建成投产磊鑫科技年产180万台平板电脑一期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安芯科技4英寸晶圆等15个项目,签约引进睿成微电子射频前端芯片等26个项目。
首位产业喷薄而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今年1至8月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37.7%,增速居全省第1位,初步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高消耗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型转变。
在将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摆上重要位置的同时,我市坚持在改造中提升传统产业。2011年制定了百户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选择125家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经营效益好、行业代表性强的企业实施技改,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池州工业规模企业数量、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座崛起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正在崛起。
彰显地方特色,做活生态农业
池州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就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业,水稻、棉花、油菜、茶叶、蔬菜、水产品6个产业被列入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近年来,池州市立足地方特色,发挥沿江优势,做活生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粮食连续9年实现增产。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69.4万吨;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增长15%,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4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生产,基本形成了粮、棉、油等六大产业加工基地和八种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实现总产值51.8亿元。
在池州“生态经济”中,现代生态农业成为重要模块。随着池州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4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7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21万户农户增收,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6%,农民户均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2200元。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结构得到优化,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得到扩大。目前全市已获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34件、地理证明商标5个、安徽名牌产品20个。
池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全民分享生态效益的过程。仅“十一五”期间,池州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增幅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7048元提高到2011年的26344元,从只占全省人均水平的82%提高到104%。
千载诗人地,生态新池州。一个秉承自然生态法则、遵循科学发展准则、融合现代文明理念的皖南滨江新城,正向世人款款走来。
短 评
创文明城市 亮生态名片
“生态是池州生存发展的最大优势与资本。”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曾这样评价池州。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实现生态与文明的相互融合,彰显生态文明特色,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池州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在保持山清水秀、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融是池州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特色。这其中奥秘就是,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等各项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强化和提升池州的“生态立市”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各项建设当中。
创建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一个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密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城市不断美化、市民不断受益、成果不断共享的过程。因此,池州的每个人都应认识到生态是池州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把自己作为城市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一个“品牌”,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呵护池州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积极参与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共同把池州建设成人和城美的幸福之城。
|